同样,特朗普政府在2018年对中国实施的五花八门的关税和其他限制性措施,也未能让中国做出任何实质性的让步。为了将中国经济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变为更有利于市场的模式,美国发起了贸易战,但贸易战最终产生了一些令人沮丧的结果,制裁适得其反,损害了美国的农业和高科技部门。根据穆迪的数据,关税增加的成本中只有8%是由中国承担的;而93%是由美国进口商支付的,并最终以价格上涨的形式转嫁给美国消费者。

丹尼尔·德雷兹纳:为什么美国的制裁越来越是“纸老虎”?

美国消费者承担了中美贸易摩擦的大部分成本

一个相关的问题是棘轮效应(译者注:指人做某事习惯形成后,易于加量而难于减量的效应)。总统们总是热衷于实施制裁,但对取消制裁却很谨慎,因为这样会有人指责其外交政策上软弱无能,这使得美国很难真正地做出结束制裁的承诺。例如,当拜登考虑取消对伊朗的一些制裁时,共和党议员批评他是一个天真的绥靖主义者。

此外,美国的许多制裁——例如对古巴和俄罗斯的制裁——是法律规定的,这意味着只有国会可以永久地撤销这些制裁。鉴于目前国会政治观点上两极分化,矛盾双方相互掣肘,如果总统倡议要与一个长期的对手建立和平的关系,不太可能有足够的赞成票使倡议得以通过。

即使这问题能够被克服,制裁的法律丛林也是难以驾驭的。一些国家受到如此多的重叠制裁,以至于他们发现自己陷入了卡夫卡式的境地,不知道自己到底能做些什么才算妥协。

让美国取消对一些国家的制裁是如此之难,这使美国与所有其他国家进行政治磋商的努力变得复杂。如果被制裁的国家不相信美国政府能取消其胁迫性措施,它们就没有动力再去谈判了。如果没有用,与美国妥协又有什么意义?这就是萨达姆在20世纪90年代拒绝与美国谈判的原因之一,同样也是伊朗拒绝与特朗普政府谈判的原因之一。

制裁还造成了人道主义损失。有针对性的金融制裁本应减少与全面贸易禁运相关的危害,其理论基础是,对银行系统和不良行为者持有的资产进行制裁影响不到普通民众。然而在实践中,大多数金融制裁措施都是在贸易制裁的基础上进行的,这对被制裁的国家的整体经济损害更大。国际关系学者在很多方面意见不一,但关于制裁的研究文献在这些措施对被制裁国民众造成的伤害上,观点是一致的。即使是金融制裁,也可能引发镇压、腐败和人类发展指标的倒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