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定定、张昕:欧洲和中国来到了十字路口

中欧关系有多种可能,缓和局势需要各方努力(资料图)

缓和局势的选择

这四种情景中的三种为未来的中欧关系描绘了一幅暗淡的图景。作为可持续合作的基础,外交的未来岌岌可危。欧洲和中国最好明白,只要他们有能力,就应该参与到稳定多边主义的工作中去——在乌克兰战争再度大幅升级之前。

我们认为,尽管存在上述分歧,欧洲和中国可以、而且应该考虑采取各种措施,以减轻乌克兰战争的长期影响。首先,保持沟通渠道的畅通(并鼓励各种政治层面的交流)。这里的一个关键点是将这场冲突视为一个长期问题,而不仅仅是一场短暂的战争。前瞻性的外交意味着要为可能持续数月、甚至数年的冲突局势做好准备,而且冲突还可能进一步升级。同时,这样一种长远眼光需要预见到乌克兰和俄罗斯都必定要经历复杂的重建阶段以及由此带来的机会。

第二,可以成立一个工作小组,以确定在乌克兰战争上的共同利益和全球风险,并在联合国系统的框架内讨论可能的选择。为了有效推动相关工作,我们应区分不同的目标和层次。中国和欧盟必须:1)进行协调以促进尽快实现停火;2)创造一个有利于和谈的国际环境;3)在联合国层面进行协调,为战后必要的安全保证和安排做准备。

第三,在短期内,我们应该实现各种协调行动。双方可以共同谴责对平民使用武力的行为;可以在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一项联合决议,呼吁在基辅、马里乌波尔和其他乌克兰城市建立人道主义走廊,并通过世界粮食计划署和联合国的渠道共同确保向特别脆弱的全球南方国家(包括黎巴嫩、苏丹和也门)提供后勤和食品供应。

从中期来看,我们可以推动各种协同行动。双方可以考虑派遣一个联合国维和特派团,在俄乌边境执行停火并促进冲突后的稳定——特别是俄罗斯的军事撤离。双方可以呼吁召开20国集团紧急会议,进行和平谈判和商讨战后重建。欧盟和中国可能会找到一个与叙利亚不同的方法,将中国的“一带一路”和欧盟的“全球通道”倡议联系起来,共同为乌克兰的重建而努力。

考虑到上述不同情景,防止中欧关系恶化的机会仍然很渺茫。不过,双方都会从一种稳定的关系中获益匪浅。即便在有些人看来,上述合作措施在目前看来有些遥不可及,谨慎的外交仍然需要努力避免特定后果的发生。双方在心态上的转变是关键前提:我们需要走出大瘟疫引发的孤立状态,避免“内循环”的思维逻辑、和非黑即白的思考模式。相反,在当前和未来的危机沟通中,欧盟和中国之间需要强有力的、更加多样化的沟通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