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扬基】

10月7日,《解放军报》在头版大幅报道了有着“察打先锋”美誉的空军航空兵某无人机团的事迹。在俄乌冲突使得无人机与无人作战概念几乎妇孺皆知的今天,来自官方的最新报道,让长期低调发展的我军无人机部队引发了人们更为广泛的关注。10月9日凌晨,朝鲜在其东海岸的江原道文川市附近向日本海发射了两枚射程350千米的“弹道导弹”(推测为直径600毫米级远程火箭炮),标志着朝鲜在近两周内发射了多达12枚各型弹道导弹(包括远程火箭炮在内),空前的发射密度,与朝鲜几乎“零报道”的态度又形成了鲜明对比。

十年磨一剑,“无人”终须有人干

新世纪之初,随着美国“捕食者”无人机在实战中的运用逐渐为人所知,在无人机领域已有一定积累,又有了歼10、“枭龙”等配备综合航电系统机型研制经验的中国航空工业,以外贸市场需求为契机,于2005年启动了国产第一款“察打一体”无人机系统“翼龙”的研制。2007年10月,首架“翼龙”原型机首飞成功。

2008年珠海航展上首次展示的“翼龙”模型,当时该机在展板上被描述为“中低空多用途无人机”,突出其侦察性能,挂载上也没有体现其“察打一体”的攻击能力,颇为低调

2009年8月,刚刚获得国家出口立项批复的“翼龙”首次出国,前往中东某国进行飞行展示。8天内,“翼龙”进行了8架次飞行表演,还应外方临时要求,为其酋长等高层贵族进行了一次额外的VIP飞行表演,不仅实现了“当年出口立项,当年签订合同”的目标,还极大提升了“翼龙”在当地“朋友圈”的国际影响力。

“翼龙”迅速取得成功出口的佳绩,推动了自用型号的顺利立项。相比外贸基本型,我军不仅在技术上对自用型号提出了全面改进的要求,更是赋予其“攻击”而非“无攻”的正式型号序列;在当时强-5系列攻击机尚未退出历史舞台、外界普遍认为升级后可挂载激光制导炸弹的“小强”仍能发挥余热的时代背景下,我军为“察打一体”无人机赋予“攻击”型号序列,体现了10多年前就以无人机这一新质作战力量取代传统有人攻击机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