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有三种理论。第一种理论“金融中介论”认为银行只不过是金融行业的中介,收集存款再将其借贷出去;这种解读方式是目前最流行的,出现于大多数金融教科书,银行书籍和经济学书籍中,也被监管机构使用。(译注:即信用媒介论)这在外行看来似乎是合理的,银行确实接受存款,并且贷款。该理论也因此认为银行并不特殊,因为还有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同样接受资金在将其借出。自1980年代以来,我刚才提到的巴塞尔协定假设这一理论是正确的。

稍微往前倒一下,从1930年代到1960年代,当时人们认为另一理论是正确的,所谓的“部分准备金理论”。这一理论也认为每个银行都是金融中介,收集存款、放贷,但银行业整体是特殊的,因为他们在银行间市场互动过程中创造货币,从而对经济整体产生重大影响。这一理论认为银行确实有货币创造的功能,但我们不再重视该理论,从而也忽视了银行的货币创造功能。

更古老的是第三个理论,在“部分准备金理论”出现之前一直占主导地位,从18世纪流行至1920年代,即“信用创造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实际上,经济学家是错误的,银行既不需要接受现金存款,也不需要借出现金,不是金融中介,而具有特权的货币创造者。“部分准备金理论”认为银行集体可以通过多次经手同一笔贷款创造货币;“信用创造理论”则认为单个银行可以独自创造货币,对经济的影响巨大。(译注:信用创造理论认为,信用就是货币。银行不需要先实际借入现金,也不受存款准备金率的限制,凭借自己的信用就可以创造信贷,而信贷只要在流通和支付中被承认,就等同于货币。也就是说,银行具有无限创造货币的能力。)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人们一直在争辩这三个关于银行业的理论,但没有人通过实践检验真理,我就决定填补这个空白。我是第一个实证测试这三个理论的人。我在2014年写的《银行能从零开始单独创造货币吗?》和2016年写的《经济学失去的世纪》均刊登于《国际金融分析评论》,通过实践研究证明最古老的银行“信贷创造理论”才是正确的,另外两个理论是错误的。

监管者长期以来忽视了这一点,这是为什么他们的措施没有奏效,也是为什么我们很可能面临新的一场银行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