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三十年间各国央行政策利率变化

所有的隐患都随着金融危机的到来被引爆。当时,我们坚信,必须避免又一次大萧条的发生,这一决定无疑是明智的,我对当时的选择毫不后悔。问题是,考虑到世界经济的现实和金融危机的影响,必须给予持续的财政支持,或推出极为宽松的货币政策。鉴于前一个选项已被排除,宽松的货币政策成为了唯一的出路。

从关于货币供应量的数据中,不难看出超低利率和量化宽松的重要性。金融危机后,由于信贷紧缩,私人对货币供应量增长的贡献长期为负。如果央行当时没有降低利率、扩大基础货币投放,货币供应必定崩溃。在我看来,我们无法通过稳定货币供应来稳定需求,但至少不可使其崩溃。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认为,金融危机后,各国央行在稳定广义货币增长方面采取的行动是至关重要的,我与他所见略同。

过去二十余年,英、美、日和欧盟的核心通胀率

随后,新冠疫情爆发。此时,货币和财政部门采取了非常错误的做法。货币呈爆炸式增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称,2019年至2020年间,七国集团(G7)的结构性财政赤字也上升了4.6个百分点。这一增长势头直至2021年也未曾减弱。中国的防疫措施和俄乌战争的爆发使得需求进一步增加,打破了供需平衡。由此导致的结果是通胀率和利率的暂时上升,本就脆弱的银行系统因而再度遭受冲击。

美联储的举措导致金融危机后广义货币供应量上升

总之,和许多人的想象不同,央行并非危机的幕后黑手,而只是更强大力量手中的傀儡。诚然,央行确实犯了错误。也许央行的货币政策本应“逆风而行”,也就是说,在危机之前提早开始、在危机之后提早结束,在2021年提前撤销货币支持。但我认为,在金融自由化已成事实、世界经济遭到巨大冲击的背景下,即便央行做到了上述要求,恐怕也同样于事无补。危机是不可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