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明朝,放烟火的门道就更多了。明朝初年的杂录《墨娥小录》中就记载了二十多种烟火的配方,有的名字还相当好听,叫“白牡丹”、“水瓶花”、“松竹梅”,想必与烟火的色彩直接关联。

明代中后期军队作战很依赖火器,民间摆弄火药制作烟花的能力也显著提升。据《宛署杂记》记载,京城里的烟花爆竹种类繁多,各有千秋。有的声音特别大,有的能高高呲花,有的如同二踢脚,还有的能喷火乱转,如同火老鼠。在很多晚明公子哥的回忆中,形形色色的烟火总是难以忘怀的场景。比如《陶庵梦忆》的作者张岱就始终记得“黄蜂出巢”、“百兽吐火”等烟火场景,形色之美,就如同梦幻中再难重见的大明盛世一般。

为了达到施放烟花的效果,明朝人不仅更新了烟花种类,也要琢磨燃放的技巧。如何组合烟花种类?怎样排列布置?引线如何安排?前后顺序怎么摆放?诸如此类都要下功夫。晚明每逢节日,京城的勋戚富贵人家都要比拼烟花,每次都要工匠费尽心思。

据说,南明弘光朝的马士英就是编排烟花的高手,他曾经特制了一架有巧妙机关的烟花送给皇帝,燃放时有飞龙盘旋在大殿的柱子上,仿佛真龙现世一般,在当时传为神奇。在农民军打进开封之前,周王驻地开封每逢元宵节都有大型的烟火表演和比拼,各路工匠极尽巧思,总有奇思妙想的作品。《如梦录》记载过“水兔子入水穿波”的烟火,点燃烟火后,兔子尾巴喷火,出入水中,往来跳动,最为传神。

在明代中后期,烟花既是达官贵人的比拼对象,也是平民百姓的市井游乐。《金瓶梅》第四十二回名曰“逞豪华门前放烟火,赏元宵楼上醉花灯”,故事背景就是烟火表演。清代的宫廷里同样少不了烟花表演,担任过军机章京的赵翼曾经大饱眼福,欣赏了数十架烟火表演,有的烟花里放出了宝塔楼阁,有的烟花中出现了飞鸟游鱼,这些都被这位大文学家盛赞为“极天下之奇观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