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研发也是一样。很多东西在研发手册上肯定有,大道理也都知道,但具体做起来,还是容易百密一疏,或者在各部门协调之间“从指缝里漏过去”,这就是经验起作用的地方了。美国航空工业作为整体,研发经验无人可比;但具体到团队和个人,就不一定了。经验不是不可捉摸的巫术,经验是干出来的。另一方面,经验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即使有经验的人,一段时间不干之后,也会手生。近年来美国军事航空工业项目少,间隔大,面临不可避免的经验流失问题,结果是在本该低风险的项目上也出洋相。

  其实,历史上,尚未定型的飞机就进入批生产,结果导致早期生产型飞机全部报废的飞机在美国不乏先例。计划超音速两倍的康维尔F-102飞机因为结构设计没有采用面积率设计,竟然无法超音速……然而当试飞中发现这个问题的时候,已经造出上百架了……

  更大的深层问题在于人力资源。老一代技术队伍不仅见过猪跑,更吃过猪肉,但现在已经大批退休。这也是在科学技术还是“很酷”的年代成长的一代。时至今日,美国土生土长的有才华、有闯劲的年轻人依然大有人在,但大批转入财经、法律、医生行业。这些行业不仅地位显赫,收入高,而且MBA是进入管理层的入场券,法律则是进入政界的敲门砖。即使从事科技,也往往集中在IT领域。这是高度动态和强调创意的领域,由于技术的高速发展而不断洗牌,在客观上经常发生技术清零,不断创造新的机会,适合年轻一代动态、求变的心态。

  相对来说,传统工程技术领域更加稳定,强调数理化硬功夫,强调结构化的渐进发展,就显得枯燥乏味了。这在美国理工科院校本科和研究生比例中也容易看出来,美国本土学生越来越少,外国和新移民学生越来越多。这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美国本土工程技术人才断层的问题,也成为民用IT等高科技行业新鲜血液和活力的重要来源,但由于军工科技的安全审查门槛,对于军工公司并无助益。波音、洛克希德、雷西恩等美国军工巨头屡次呼吁放松限制,但美国官方至今犹豫不决,在人才断层和安全隐患之间,实在太难下决心了。

 唉……要头疼的事儿太多……顾不上你们这几架飞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