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新闻 - 军事频道 - 科学频道 - 科技频道 - 财经频道 - 健康频道 - 标签频道

军事:回望052驱逐舰研制艰辛历程称手绘图纸5年总重超1吨(3)

新浪军事 2019-01-05 10:05:02

  施宗伟是时任第二代导弹驱逐舰分系统副总设计师。二十多年前正在青岛从事另一个项目的他忽然接到命令,要他立即回所里筹建一个新的设计部门,叫作战系统设计室。“我们国内本来没有作战系统这样一个概念的,以前我们国内都是单机单控,没有全舰统一指挥作战的组织。” 施宗伟说。

  与第一代舰相比,第二代导弹驱逐舰最大的进步是第一次提出了作战系统的概念。根据设计要求,在第二代导弹驱逐舰上,雷达、导弹、火炮、鱼雷和辅助设备必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性能最好才是真的好。以前都用机械式的指挥仪,现在就需要自己编程,设计目标的运动参数和打击参数,都需要依靠计算机来计算。” 施宗伟分析说。

  然而,就是在那个计算机还不发达的年代,第二代导弹驱逐舰就进行了大量的软件编程,实现了部分信息化的目标。

  待各个武器系统的编程完成后,所有信息该汇总到哪里去呢?新型导弹驱逐舰的指挥中心也需要一个全新的理念。三人台改写了传统作战模式,通过电脑汇总分析复杂的作战数据,并把舰上的各种武器装备连为一体,是导弹驱逐舰信息化系统的核心装置。科研人员经过反复琢磨、试验,终于制成了三人台。虽然当时研制的三人台还只能达到集中指挥、分散控制的水平,但这是中国海军装备从机械化迈向信息化、自动化的起点。正是从第二代导弹驱逐舰开始,中国新型导弹驱逐舰的信息化水平实现了大幅度的跃升。

  为了能先期对作战系统的性能作出评价,解决好软件、硬件对接中出现的技术问题,潘镜芙提出加入一个新的试验环节——陆上联调试验。和第一代舰相比,第二代导弹驱逐舰的上舰设备更为复杂,还有很多是新研制的,一旦上舰后出现问题,难以预料。因此,他亲自参加了陆试场的筹建和定点工作。由于陆上联调试验在中国是首次进行,连专门场地都没有,一开始,科研人员只能在海边搭建临时板房充作试验室,试验设备也是东拼西凑、自己组装。在所有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第一个现代化的陆上联调试验场现已建成。依靠各种土办法,陆上联调试验遇到的大部分问题都得到了解决。1990年秋天,持续两百多天的大规模陆上联调试验结束,设备达到了上舰标准。

  当大大小小的问题都逐一克服时,总体设计也进入倒计时阶段。虽然极其忙碌,但由于图纸出炉的严格规定,设计人员再忙、船厂再催也不能乱。项秀英说:“当时的条件,设计程序非常复杂。先要手工画,画好了校对,校对回来要修改,修改好后送审核,审核回来再修改,修改好了又送审定……一步一步地,一点都不能少。” 1989年9月,设计工作基本完成,上吨重的设计图纸陆续运到了船厂。在这5年时间里,总体设计人员手绘出的图纸总重量超过了一吨。

  百年船厂的攻关

  成立于1865年的江南造船厂,建造了新中国的第一艘潜艇和第一艘护卫舰。第二代导弹驱逐舰的建造任务也落到了这家百年老厂的肩上。

  1983年,江南厂特意调来陈开国担任第二代导弹驱逐舰的总建造师。他27岁就参加了第一代导弹驱逐舰的建造工作。“从整体的布置上,两型舰没有很大的区别,但内涵区别很大。”陈开国说,它的动力装置、武器系统、总体性能得到了较大改变。

  给江南厂规定的建造时间总共不到5年,截至下水节点前的时间只有短短2年。1989年9月8日,江南厂正式开工建造第二代导弹驱逐舰。为了确保钢板的质量以及没有遗漏和疏忽,江南厂对每块钢板进行复检,并对每块钢板进行详细编号。作为总建造师的主要助手,张国新除了睡觉每天都泡在船台上,检查每一个环节、每一项工艺。“每个人轮到那个位置上,都会把它当成天大的事。”张国新笑着说。

  一流的舰艇要有一流的船体,一流的船体要有一流的钢材。由于该型舰用的是当时刚刚“出世”的特种钢,使江南造船厂面临着一个又一个严峻的考验。

狂踩
(5)
14.7%
点赞
(29)
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