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新闻 - 军事频道 - 科学频道 - 科技频道 - 财经频道 - 健康频道 - 标签频道

观察:中国在航天领域会坚持国际合作 但绝不会当冤大头(2)

观察者网 2019-01-25 12:45:08

  虽然科学数据可以自由使用,产生这些数据的科学有效载荷的探测原理与大致设计方案也可以通过论文向同行介绍,但具体到工程师们所负责的科学载荷的设计制造细节,一般都是保密信息的范畴。笔者读博的研究所数年前从美国引进回国一位研究太阳风的老师。他在美国工作时,所在的课题组承担了STEREO卫星的PLASTIC仪器的定标工作。这台仪器所观测到的太阳风的成分和物理参数信息,目前已经可以通过NASA的CADWeb数据库或其他互联网途径随时随地下载到。然而,因为这位老师不是美国公民、没有安全许可,每当学术会议讨论到需要保密的硬件方面的问题时,他就不得不按照要求离开会场。无独有偶,研究所的另一位老师也回忆到,他在美工作期间,作为科学家到访NASA的喷气动力实验室时,必须佩戴写有“escort”(陪同)字样的标牌。这意味着它在实验室里活动时不能单独行动,必须有实验室工作人员陪同。与科学相关、没有那么敏感的科学载荷尚且如此,卫星平台、火箭等航天产品的具体技术信息则更是需要严格保密的内容。

  一个懂得高中物理知识的中学生就可以大致叙述出火箭上天、卫星入轨的科学原理,一个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可能就能够比较细致的给出理论方案,但这些东西变成真正能够上天的火箭、卫星,需要投入进行大量试验,不断积累经验、优化设计。在极度复杂、充满不确定性的航天领域,很多之前无法预想到的问题甚至要通过一次失败的任务才能暴露出来。因此,任何成熟技术的背后必定是巨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而一旦这些技术被泄露出去,对方不需要这些投入就可以与领先者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同一水准。同时,由于航天活动与国家安全千丝万缕的联系,敏感信息的泄露还有可能使敌方能够有针对性的设计打击破坏己方系统的方案。因此,各个国家才会将与航天工程有关的信息列入敏感保密信息的行列。而对于科学知识来说,即便以现实而非理想主义的视角去看,与科学有关的数据、发现和信息很难在短时间内影响到技术利益甚至国家安全。

  然而,某些国家的政客们似乎难以分辨清楚科学与技术的区别,和广大吃瓜群众一样把“搞天”的工程师与科学家们掺和到一起,迫害妄想式的怀疑来进行科学交流的别国科学家个个都是潜在的间谍,给本来无需保密的科学交流设置障碍。

  落点数据不等于轨道数据,测准轨道绝非易事

狂踩
(9)
14.8%
点赞
(52)
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