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新闻 - 军事频道 - 科学频道 - 科技频道 - 财经频道 - 健康频道 - 标签频道

观察:中国在航天领域会坚持国际合作 但绝不会当冤大头(4)

观察者网 2019-01-25 12:45:08

  佳木斯测控站外景,与《三体》中对红岸基地的描写有几分相似。该测控站承担了嫦娥四号着陆阶段的主要测控任务

  在嫦娥飞船奔月的过程中,地面控制人员需要精确获取其位置信息,对比其实际飞行轨迹与设计轨道之前的偏差。如果偏差超过一定范围,就要使用嫦娥飞船自身的发动机对轨道进行修正。而单独使用USB的测轨误差水平难以满足对嫦娥精准定位的要求,因此科研人员设计了使用多个既有的天文射电望远镜进行VLBI联测,综合VLBI测量和USB测量的信息共同精确确定嫦娥飞船的位置。在嫦娥一号任务中,投入使用的是北京、上海、昆明、乌鲁木齐的四个大型射电天线。而在嫦娥三号任务实施时,在我国国土东西两端新建的佳木斯和喀什深空站也投入了使用,使这个联合干涉测量网的功能更加强大。其他航天大国为了支撑深空任务,也建起了类似的大型测控网。在费尽如此的周折后,科研人员们才能得到真正精确的测量结果。而爱好者们使用技术水准有限的设备和方法测量出的嫦娥四号轨迹,恐怕也只具有“玩玩”的价值了。

  航天器在太空中的飞行轨迹被限制在其轨道上,如果需要在指定的时间经过指定的地点,一般需要提前相当长的时间定好计划,设计节省燃料的变轨方式。如果在短时间内进行幅度较大的轨道机动,可能会消耗无法补充的燃料,缩短探测器的寿命。显然,如果能在嫦娥四号落月的瞬间飞临其上空观测,将会获得更有科学价值的数据。然而,美方却未能实现这一观测。其背后的原因,既有可能是美方内部对是否进行变轨没有达成一致,也有可能是拿到落点数据时已经来不及进行燃料消耗可以接受的变轨了。

  (佳木斯站的航天工作者。墙上的标语“卫星听我话,我听党的话”虽然可能引起一些人不爽和犯酸,但没有一个统一而坚定的领导,像航天工程这种大型系统工程是难以取得成功的。)

  中国始终敞开国际合作的大门,但绝不会当冤大头

  即便在敏感的航天工程领域,中国也与其他国家展开了丰富的国际合作,嫦娥四号上的三台科学仪器就是中方单位与德国、瑞典、荷兰三国的相关研究机构合作研发的。但笔者认为,这种合作有着两个前提。一个是彼此信任理解,既能坦诚的沟通工作,又能照顾彼此的顾虑。按照公开文献的报道,这三台国际合作仪器的研发原则是“对自主技术拥有知识产权。合作双方根据工作需要对存在接口的部分以接口文件的形式予以明确”。我们大致可以推断,在这个过程中两方均不会把对方的技术直接占为己有。另一个原则,则是互惠互利,双方都能从中有所得。对于国外单位来说,能够和嫦娥四号一起实现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月背登录,是千载难逢的良机。而对于科学探测任务起步相对较晚、底子相对较薄的我国来说,也能通过合作提高我们的仪器研发水平,从外方那里获得宝贵的经验。

狂踩
(9)
14.8%
点赞
(52)
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