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新闻 - 军事频道 - 科学频道 - 科技频道 - 财经频道 - 健康频道 - 标签频道

观察:中国在航天领域会坚持国际合作 但绝不会当冤大头(3)

观察者网 2019-01-25 12:45:08

  据香港《文汇报》报道,在嫦娥四号任务前,美方向中方索要轨道数据被拒绝。而吴伟仁院士近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经过磋商后,向美方提供了嫦娥四号的落月时间地点,美方同时向中方提供了环绕月球飞行的美国月球勘测轨道器(LRO)的轨道数据。然而,据美方最近公布的信息,“由于一些原因”,“月球勘测轨道器”上搭载的设备未能调整好轨道、以最优位置在嫦娥四号着陆过程中进行成像,来对扬起的月球表面的尘土进行观测,但会在月底对嫦娥四号的着陆地点进行成像。这几条报道的内容看起来似乎存在冲突,令人困惑。笔者不是新闻工作者,无法自行求证《文汇报》的报道是否属实。但笔者希望能在下面的篇幅中对一些关键的知识点进行解读,方便各位读者自辩。

  首先,落点信息和轨道信息的信息量是不同的。如果仍以开车出游类比,落点信息就是计划在什么时间到达什么地方,而轨道数据则是车辆行走的具体路线。如同能否在复杂的路网中找到一条既不绕远又能躲开拥堵的快捷路线,和对地图导航APP性能的考验一样,能否在诸多约束条件的限制下,求解动力学方程,迭代获得轨道设计的最优解,也是航天任务中的一项重点和难点。这通常需要航天科技人员具备相当的轨道设计优化技巧与经验,投入辛勤的脑力劳动,也需要强大的计算机计算能力支撑。同时,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艘在月球背面着陆的航天器,嫦娥四号的飞行也将为轨道设计的有效性提供验证。如果某一机构拿到这个中国付出了资源、承担了风险而获得并验证的轨道数据后,相信以此为起点设计属于他们的登陆月背任务,将会更容易。

  (对于本条微博的第1项内容,笔者不予置评;对2项内容,则不敢苟同。)

  在微博上,一位博主指出(见上图),嫦娥四号上天之后很快被爱好者们以目视或无线电方式捕获,嫦娥四号的轨道并非什么秘密。这犯了常识性错误。要精准测量这种深空飞行器的轨迹是一件相当复杂的事情。大家在观看发射直播时,有时会听到“USB雷达跟踪正常”这样的报告,这里的USB是“统一S波段” (Unified S-Band)的意思,即一种能够将不同功能的信号调制到同一个载波上的技术。在嫦娥工程实施前,我国已经建立了支撑近地轨道载人航天飞行的USB测控网,但这个测控网的测控距离最远不超过8万千米,无法支撑嫦娥探月40万千米的远距离测控需要。同时,USB技术本身的局限性,使得其在40万公里的距离上的测轨误差将达到100千米。

狂踩
(9)
14.8%
点赞
(52)
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