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苦创业信念如歌

     创业充满艰辛

     根脉蕴藏深厚

     千方百计争分夺秒夜以继日中

     第一代洪都人用火热的心书写了火热的年代

     只因那信念如歌

     1935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与意大利在南昌共同成立了“南昌中央飞机制造厂”。抗战爆发后,该厂迁至四川南川县海孔洞,更名为“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第二飞机制造厂”;1947年底,该厂迁回南昌;1948年12月,国民党将重要物资、人员迁往台湾,这里留下一幅破败不堪的残局……

     1951年,当朝鲜战场激战正酣,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以过人的气魄和胆识酝酿着一项气势恢弘的千秋伟业。4月17日,新中国的航空工业在战火中诞生了。6天后,刚刚成立的航空工业管理局正式通知南京22厂迁往南昌,新建南昌飞机制造厂,也就是今天的洪都公司。历史定格在1951年4月23日,从这一天开始,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航空企业开始了60年辉煌壮丽的征程。

     怀揣着革命理想与信念,首批创业者们从祖国四面八方汇聚于此。纵使硝烟弥漫,残瓦废墟,荆棘丛生,也阻挡不了他们前进的步伐,“修理飞机,保家卫国”是每一个人心中的崇高追求。短短几年时间,在这里修理好的几百架战机,被源源不断地输送至前线。

     火热的岁月,燃烧着火热的信念。在举国办航空的时代背景下,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下,南昌飞机制造厂被列为国家156项重点建设项目之一,企业开始了第一轮大规模经济建设。宝贵的专业技术人才汇集于此,成为支撑洪都奋发进取的核心力量。基建建设优先上马,省政府“要物给物,要人给人”,为企业发展壮大提供了坚强的后盾。苏联专家全面援助,逐步建立了以苏联为样板的航空工业体系。通水、通电、盖厂房、修铁路、添设备,这里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红土地上焕发勃勃生机,一座颇具规模的飞机制造厂拔地而起。

     热血沸腾,心潮澎湃,献身航空的信念将人们的心烧得滚烫。不满足教练机制造厂定位的人们,开始了几十年不满现状,寻求突破的壮丽诗篇。

     只要祖国需要,只要国防建设需要,义不容辞。不满足于修理,要制造配件,要仿制整机,还要自行设计制造;光有螺旋桨机不够,要上喷气式机;有了喷气式教练机,还要上喷气式战斗机;仅有教练机还不够,还要有运输机,摩托车,还要研制导弹,开辟新的生产战线……据史料记载,仅1958年一年,洪都人便积极争取过4种新飞机的研制、仿制任务,自力更生,航空报国的精神品质与这个企业同生共长,绵绵相系。

     不知疲惫的人们夜以继日,或许他们并不知道,在不知不觉的忙碌中,他们已经创造了新中国航空工业史上一项项伟大的业绩,也完成了洪都一个个历史性的转折:

     1954年7月3日,新中国第一架飞机初教五实现首飞,毛主席亲笔嘉勉,盛赞:这在建立我国飞机制造业和增强国防力量上都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1957年12月,我国第一辆长江750三轮摩托车试制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