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分享更多的专业健康知识,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感谢您的支持。
踝关节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3.92%,且因其损伤的机制及形式多样,多同时并有踝关节相关韧带的损伤或多部位的骨折及脱位,如不慎发生踝部骨折、脱位和韧带损伤,可影响胫距关节后方稳定性。
容易导致创伤性关节炎,对踝关节功能产生不利影响,且其受伤机制复杂,临床治疗较为棘手。
近年来,临床学者结合各家传统的整复手法并不断地进行完善,形成较为系统的理论,亦有将传统的整复手法与现代新思路方法的有机结合,较出间接整复踝关节骨折,也获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
踝关节是高度匹配的屈戌关节,足的跖屈、背伸活动是其最为重要功能之一。解剖中胫骨、腓骨远侧和距骨体构成了踝穴成分,并各相互形成了关节面,即距骨体顶部和胫骨远侧相关节,距骨体的内外侧与内外踝相应也构成关节。
在后方结构中胫骨远端关节面顶部向后下方延伸,这种骨性形态能阻挡距骨向后脱位的风险。踝关节的稳定性由其特殊的骨形态结构及附着的韧带共同维持。
骨间韧带相互连接着胫骨与腓骨,距骨形态前面相对较宽,后面窄,因此在足跖屈位,踝关节因稳定性较差容易扭伤。
三角韧带主要负责支持踝关节内侧稳定性,力量较强,其起始于内踝前、后部,向远侧分浅深两层,深层为胫距前韧带,浅层中处于最前的胫舟韧带,中间为跟胫韧带和后部胫距韧带。
外侧韧带相对较为薄弱,其构成为跟腓韧带、距腓前韧带及距腓后韧带,其中跟骨韧带相对较强,所以距下关节也相对较稳固。
然而,内侧还是远较外侧稳定性为强,故阻止外翻的力量亦较强,踝关节内翻扭伤时,解剖特点较弱的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最易伤及。
对踝关节骨折进行分型,有助于理解损伤的结局,进而掌握其损伤程度,为下一步的整复提供重要参考。
Lauge-Hansen分型是目前临床医生使用最多的踝关节骨折的分型方法,此类分型主要是依据踝关节受损瞬间足所处的位置及所受外力方向不同,可分为旋后-内收型、旋后-外旋型、旋前-外展型、旋前-外旋损伤及垂直压缩型骨折。
这种分型方式解读了踝关节损伤的机理,也可发现踝部韧带可能出现的隐匿破坏情况,因此其能较全面的反映整个损伤对踝关节稳定性的影响,有利于临床工作者进行踝关节骨折及脱位的闭合整复操作。
踝关节的骨折中以旋后-外旋型较为常见,约占踝关节损伤的40%-70%。损伤瞬间足处于旋后位,此时距骨受到的暴力为外旋方向,因此在踝穴中距骨以内侧为轴向外后方向旋转。
由前面撞击外踝并向后方发生移位,这时如暴力惯性持续即使后踝可发生撕脱性骨折,如暴力较大且持续甚至可以影响内踝,导致三角韧带损伤或内踝的撕脱性骨折。
AO分型中有关三踝骨折的分类中涉及后踝骨折,主要见于B3型中的2个亚型和C型中的3个亚型。
以上两种分型是临床工作中常用的针对后踝骨折的分型,但分型的重点皆不在后踝骨折上,而是考虑双踝(内外踝)骨折的基础上描述后踝骨折一些学者对后踝骨折的特点进行了研究,也提出了一些专门针对后踝骨折特点的分型。
Danis-Webe分类则根据骨折后其形态及位置,即按照腓骨骨折的水平位置及胫距关节面之间的关系,将踝关节骨折分为A、B、C3种类型。
A型:腓骨骨折线在踝关节平面以下,多为横行撕脱性骨折,亦有仅撕脱外侧副韧带者,内踝无骨折,胫骨后缘及下胫腓韧带联合多半完整无损。
B型:正位于下胫腓韧带联合水平的腓骨骨折,其可伴有内踝撕脱骨折或三角韧带损伤;胫骨后缘可完整或显示由后胫腓韧带撕脱的三角骨块。
C型:腓骨骨折在下胫腓韧带联合与腓骨头间的任何部位,内踝有撕脱骨折或三角韧带损伤;胫骨下端后外侧有骨折块;下胫腓韧带联合多为撕裂。
从以上分型可以看出,腓骨发生骨折的水平越往上,胫腓韧带损伤较厉害,导致踝穴不稳性越大。
还有根据踝关节损伤机制将后踝骨折分为单纯后踝骨折(C型)和胫骨下段螺旋型骨折伴后踝骨折两类,后者又被分为后踝骨折线与胫骨骨折线不连续型(A型)和后踝骨折线与胫骨骨折线连续型(B型)。
一、传统整复手法
踝关节骨折的中医整复手法多样,各医家对踝关节骨折的认识也不尽相同,根据各自的理念,提出了形式各样的整复手法。
对踝部骨折治疗,元代危亦林就较早描述了行牵引反向复位的方法。他在《世医得效方》中介绍:“或骨突出在内…须用力拽归内。”此外,《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强调了骨折后进行固定的重要性,即“跌扑损伤,虽用手法调治,恐怕未尽得其宜…则正骨知道全以。
”清代刘一闻在《捏骨秘法·捏足骨法》中提到:“凡脚踝…外边往外搐。”《伤科汇攥·踝骨》有了进一步发展,提出:“令患者坐定…骨碎者,应用夹缚绑扎。
”描述了踝关节的整复过程及固定方法。此外亦有系统的由整复、固定、中药、功能锻炼等方面对踝关节骨折诊疗。中医正骨手法,对踝关节骨折、脱位有较好的传统技术和经验,成为正骨技术的一大特色。
赵道洲教授结合传统正骨整复手法,分析踝关节骨折受伤机理,提出了“侧旋复位法”,利用逆创伤力、移位方向,关注旋转的移位,直接手法回旋推压整复骨折。
在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整复中,先予以持续对抗牵拉骨折远端,整复者将足部旋转成内旋位并在跟骨后侧处向前方推拉足部,同时助手由胫骨远端向后推挤,来整复距骨脱位、后踝的移位,完成一定的牵引后予外固定。
根据韧带整复原理及损伤机制提出“郑氏伤科正骨手法”整复,对旋后-外旋型骨折,分期分步骤采用郑氏顶法、送法、推转法进行整复,并理筋后予以小夹板外固定,对早期此类型骨折直接手法进行整复治疗的效果明显。
何氏正骨在整体性和向心性的理念指导下提出了“牵引侧扳(侧旋),背伸跖屈”的独特正骨手法。
在整体性理论的指导下,手法整复时注重整体而不限于个别部位的骨折,则可类比简单移位骨折或存在旋转的单纯性骨折进行复位,由远端对近端,进行整复;复位前可持久牵引。
欲合先离,分离骨折端,在整复内外翻及旋转畸形时,要充分运用侧扳(侧旋)手法,此外结合向心性的分析,踝关节的跖屈、背伸运动亦可有助于内外踝的复位。
结合距骨在踝穴中的解剖位置关系,以“距骨为中心”进行整复踝部骨折脱位。整复时亦先对抗牵引,纠正短缩移位,以距骨为中心内旋或外旋纠正旋转移位,取踝关节背伸位,此时距骨体可完全进入踝穴中,固定其踝关节,再以距骨为中心支具,将踝关节内翻或外翻复位。
二、间接整复手法
在临床实践中,由于踝关节骨折时的机制及损伤后骨折类型复杂,形式往往多样化,在单纯传统手法整复过程中常常比较难进行复位。
因此许多学者通过借助一定的工具结合手法整复,获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入院常规处理后采用间接复位器由踝关节软组织较少的前侧进入,以胫骨远端的前侧缘为支点,撬拨距骨近端关节面,即可以更好暴露胫骨远端关节面上后踝骨折块的位置变化;
撬拨使踝关节后侧关节囊变为紧张,牵拉附着在其上的后踝骨块,完成复位过程;整复了踝关节正常的解剖位置,为后续的固定作准备,骨折端附近的血运部分得以保护,较少了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率。
采用正骨手法配合外固定器顶针固定疗法,使用克氏针挑出内踝骨块端嵌入的软组织,然后顶拔骨折以恢复内外踝,复位不满意者,可将骨圆针固定在外固定器上的半针连接器上,进一步复位。
根据不同损伤类型的受伤机制,逆创伤机制行手法复位固定,处理内踝时维持踝关节背伸90°内翻位,用手推挤内踝骨块,并借助克氏针打入内踝的把持力移动骨块,使之复位,然后依据内踝骨折块的大小选取单根或双根克氏针交叉临时固定;
向外上方打入克氏针市时针尖不宜穿透对侧皮质,后对比克氏针的进针距离,选用合适的空心钉套入克氏针并拧入。
踝关节是下肢最重要的负重屈戊关节,其骨折又均为关节内骨折,这对临床整复要求极高,务必能解剖复位。
复位不良,关节的不稳定,易产生创伤性关节炎,负重行走加重其产生疼痛,严重影响踝关节功能及患者的生活质量。其次,在整复过程中应尽量减少软组织的损伤,保护骨折端周围的血运,少破坏血运对骨折后期的愈合极为重要。
中医正骨手法强调手法轻柔,形式多样,对踝关节骨折临床治疗有独特的优势。此外,还可结合中医药内服促进骨折的肿胀消退及术后骨折的愈合,内外兼治给患者带来了更多的获益。
《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认为“手法者,诚正骨之首务哉”。医者以手为主,在处理骨折时要熟谙损伤机理,采取各种手法直接或间接进行复位。
其努力的结果是尽量使移位的骨折或脱位的关节整复,力争达到解剖位或功能位,为后期患者的康复训练提供有利基础。
旋后-外旋型骨折为踝关节骨折中报道最多的骨折类型,整复及治疗也较为棘手,根据骨折块的大小、韧带损伤的具体情况,采用合适的手法进行直接或间接手法进行整复。
在临床诊治及观察随访中发现大部分的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经过手法整复保守后,中、长期的效果较为良好。
总之,踝关节骨折整复手法多样,如何使分离的各部骨折得到恢复,如何合理利用中医正骨手法是我们临床医生所要思考的问题。
无论是传统的直接整复手法还是间接整复手法,手段各有特点,临床工作者要善于分析骨折机理,熟谙损伤机制,结合临床实际采用最为合适的手法,力求达到满意的复位要求,为患者后期的康复训练做充分的准备。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信息平台不持有任何立场,欢迎在下方【顶/踩】按钮中亮出您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