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在2023年结束时一鸣惊人,而中国却在萧条中挣扎;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官员称这是"惊人的命运转折”。

在争夺世界最大经济体的竞争中,美国进一步领先于中国,这部分归功于美国消费者的活力。

美媒雀跃:在世界最大经济体竞争中,美国扩大了对中国的优势

去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名义增长6.3%,超过中国的4.6%。虽然部分超预期表现反映了美国物价的上涨,但2023年的结果凸显了一个更广泛的问题:与中国相比,美国经济正在走出疫情时期。

曾领导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国团队、现就职于康奈尔大学的埃斯瓦尔-普拉萨德说:"这是一个惊人的命运转折。美国经济的强劲表现,加上中国经济面临的所有短期和长期不利因素,使得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有朝一日将超过美国的命题变得不那么明显。"

经济表现出色反映在各国的股市上。美国股市本周创下历史新高,而中国股市则陷入了超过6万亿美元的熊市溃败。

人们并没有预料到会是这样。去年年初,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为应对数十年未遇的通胀祸患而提高利率,美国因此被普遍认为将陷入经济衰退。

而另一方面,中国在严密封锁打击新冠病毒蔓延之后,重新全面开放经济,人们预期中国经济将出现迅猛复苏。

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周四公布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数据显示,美国经济在今年年底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第三季度增长4.9%后,第四季度按通胀调整后实际增长3.3%。通胀率正在回落至美联储2%的目标,对经济衰退的担忧正在减弱。

美媒雀跃:在世界最大经济体竞争中,美国扩大了对中国的优势

房地产萧条

相比之下,中国正在长达数年的房地产萧条和大约25年来最严重的连续通货紧缩的重压下挣扎。曾经是经济增长重要支柱的出口在2023年出现下滑,年轻人失业率飙升,地方政府背负过多债务。

虽然政府数据显示,2023年经济增长5.2%,达到了政府的年度增长目标。不过,有人怀疑这并不是真实情况。

可以肯定的是,名义GDP并不是衡量一国经济规模的唯一方法。

经济学家们还使用一种叫做购买力平价的方法,它试图考虑到国家间相同商品或服务的价格差异。根据彭博经济公司的计算,在此基础上,中国在2016年左右超过了美国:一美元在中国买到的东西比在美国买到的多得多。

然而,许多观察家认为,这并不是衡量世界舞台上经济实力的最佳方式。在这方面,名义GDP被认为是更好的指南。

权力问题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前顾问、现任大西洋理事会地理经济中心主任乔希-利普斯基说:"疫情掩盖了中国许多深层次、结构性的弱点,这些弱点将持续十年,当然,取决于他们的改革能力”。

先行的政府政策使得家庭和小企业囤积现金,因为他们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有专家将这种弊病称为"经济长期低迷"。它是一种以缺乏活力和长期低迷为特征的慢性病。

与此同时,美国经济在大流行病后的恢复力却让经济学家们大吃一惊。波森等人甚至怀疑,美国可能正处于生产率增长回升的边缘,这将使经济在不产生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加快增长。

然而,美联储将美国通胀率恢复到2%目标的最后一幕尚未上演。美联储仍有可能将政策收得过紧,导致经济下滑。

就业市场正显示出边缘减弱的迹象。因此,宏观经济观察创始人、前美联储经济学家茱莉亚-科罗纳多周三在美国企业研究所的网络研讨会上表示,现在的经济衰退风险比2023年初要高,但她的基本判断仍然是避免衰退。

美国还有更长期的担忧,包括预算赤字处于历史高位。

不过,去年的情况还是很明显的。

利普斯基说:"按国内生产总值计算,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的所有言论都已被搁置和推迟,甚至被无限期推迟”。

在过去的一年里,公众对中国的看法明显保持不变。街头巷尾的人们一定不太关注从中国传出的丑陋的金融和经济新闻。然而,随着这些消息的传播,人们的态度和观点将不得不改变,而且很可能是突然改变。

美国德国马歇尔基金会每年都会进行一次民意调查,从中可以了解到最全面的情况。多年来,该组织一直在询问大西洋两岸人民对一系列问题的态度和期望,包括对中国的看法。今年的调查包括14个国家人民的答复:英国、美国、法国、德国、瑞典、意大利、波兰、土耳其、加拿大、西班牙、荷兰、葡萄牙、立陶宛和罗马尼亚。遗憾的是,这项调查并不包括亚洲人,而亚洲人可能会更了解中国的情况以及该国严重的经济和金融问题。尽管如此,调查结果还是很好地反映了西方国家的普遍看法,以及未来几个月的变化。

尽管有中国陷入困境的消息,但中国将很快在全球影响力和经济实力上超越美国这一曾经的普遍看法依然存在,这一点很能说明问题。受访者普遍认为美国是目前全球影响力最大的国家。但受访者表示,他们预计在五年内,中国的影响力将与美国不相上下,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体。

多年来,这些普遍看法反映了对一段时间以来存在的趋势的合理推断。但是,在过去的几年里,这些趋势被打断了,对于中国能以多快的速度取得曾经被广泛预期的成就,人们的看法大相径庭。当然,中国仍有可能取得这样的成就,但中国的债务负担、经济放缓和出口下降却说明了另一些问题。这种情况表明,全球的态度可能会在不远的将来发生变化,即使不是对最终结果,也可能是对其发生的时机。

2024年1月26日Rich Miller和Enda Curran彭博社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信息平台不持有任何立场,欢迎在下方【顶/踩】按钮中亮出您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