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中国武器越来越先进之后,许多人都开始给中国国产武器“寻根问祖”,歼-10变成了以色列的“狮”式战斗机仿制品、红旗-9防空导弹变成了S-300的仿制品、99式主战坦克变成了T-72的魔改,就连充满中国设计特色的歼-20战斗机,如今都被找出一个“生父”。

俄专家:歼20抄袭俄技术,中国花5亿买核心设备,有设计缺陷

7月13日,《欧亚时报》援引俄罗斯国防工业专家的话表示:歼-20是基于俄罗斯的米格1.44战斗机设计的,虽然中国官方并未承认,但中国在研发歼-20的时候,专门花了5亿美元从俄罗斯进口关键的涡扇发动机。而抄袭了米格-1.44的歼-20存在设计缺陷,那就是鸭翼与主翼不在同一个水平面上,从而产生了更大的雷达信号。

俄专家:歼20抄袭俄技术,中国花5亿买核心设备,有设计缺陷

这个米格1.44是何方神圣呢?上世纪70年代后期,美国就开始了先进战术战斗机“ATF”的预研工作,最终的成果就是于2005年服役的F-22战斗机。而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研发新一代战斗机的消息传到了苏联,由于当时苏霍伊设计局还在为苏-27的设计定型而操劳,因此刚刚完成了米格-29战斗机研发工作的米高扬设计局被委以重任,负责研发苏联的下一代战斗机,1983年,米高扬设计局向军方提交了他们的设计方案,分别是双发多用途战斗机“MFI”与单发战术战斗机“LFI”,其中MFI的最终成果就是米格-1.44战斗机,这种战斗机采用了苏联中央流体力学研究院设计的全动鸭式布局,具有无尾三角翼、机腹多波系可调进气道、双发、双垂尾的气动外形。

要说歼-20跟米格-1.44有什么相似之处,那就是总体布局接近,都配备了鸭翼、大三角翼、V形垂尾,可如果总体布局有一定相似之处,就代表歼-20是抄袭了米格-1.44的设计,那么天底下总体布局相似的战斗机就太多了,比如米格-25和F-15,都是常规双发双垂尾机体两侧进气道布局;法国的幻影3和美国的F-102,都是单发单垂尾的无尾三角翼布局。

而且歼-20与米格-1.44之间有差异的地方更多,比如歼-20是上单翼,米格-1.44是中单翼;歼-20采用了机体两侧进气道,米格-1.44则是机腹进气道;歼-20是可动垂尾,米格-1.44则是常规的垂尾带气动舵面的设计。可以说,歼-20与米格-1.44属于大相径庭,稍微对航空知识有涉及的人都能看出两款战斗机之间巨大的设计差异。

俄专家:歼20抄袭俄技术,中国花5亿买核心设备,有设计缺陷

苏联在研发米格-1.44的时候,设计思路其实并未脱离第四代战斗机的框架,完全是奔着研发机动性加强版四代机的目标而努力,与追求隐身、超音速巡航的第五代战斗机完全不在一个等级上,哪怕进入量产阶段,充其量也只是一款四代半战斗机,与阵风、台风同级,从这里也能够看出,到上世纪80年代,苏联在军用航空领域已经被美国差不多甩开了一代差距,不仅在航电性能方面落后,在设计思路上也跟不上节奏了,甚至直到上世纪90年代,俄罗斯还在研究苏-37这种超机动战斗机。如果要用一句话形容米格-1.44的设计,那就是“气动复杂、飞控简单”,米格-1.44一共采用了18个可动翼面,就连腹鳍都采用了可偏转的设计,用以在大迎角机动时进行航向控制。在米格-1.44的鸭翼上,采用了极为罕见的前缘锯齿设计,用于改善鸭翼涡流的非线性特性,降低飞控编写难度。

因为飞控性能有限,无法控制复杂的涡系,米格-1.44的鸭翼在设计的时候尽量避免产生涡流,完全就是当成一个控制俯仰的普通舵面来使用。反观歼-20则截然相反,采用了菱形机头、进气道上唇口、鸭翼、边条翼作为涡流发生器,尽可能的提升飞行品质,这样做的底气来自对电传飞控的绝对自信。苏联在1983年研发米格-1.44的时候,当时米格-29采用的还是液压控制的机械式飞控,正在研发中的苏-27采用也只是模拟式电传飞控,米格-1.44的飞控系统根本无法驾驭复杂的涡系,只能放弃利用涡流来增升,改用复杂的气动舵面来提高机动性。而这么多的气动舵面带来的后果就是,米格-1.44的隐身性能非常差,比起苏-27不能说是毫无起色,那也是半斤对八两。

俄专家:歼20抄袭俄技术,中国花5亿买核心设备,有设计缺陷

苏联解体后,米格-1.44才完成了首架原型机的建造工作,1994年,米格-1.44进行了第一次地面高速滑行试验,之后因为资金匮乏,直到2000年,米格-1.44才勉强进行了首飞,此后却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虽然俄罗斯当时资金状况紧张,但无论是苏-37还是苏-47这些技术验证机,起码都在航展上亮过好几次相,飞行次数也并不少,唯独米格-1.44首飞不久就被放弃了,这说明俄罗斯对米格-1.44的性能并不满意。

论机动性,米格-1.44与苏-37这种更接近量产状态的飞机并无明显提升,论技术新颖程度,只会堆砌气动舵面数量的米格-1.44又无法与采用前掠翼的苏-47相提并论,并且当时美国的F-22战斗机已经接近量产状态了,第五代战斗机的设计标杆亮出来了,米格-1.44就变成了鸡肋,被俄罗斯毫不犹豫的放弃了,当时俄罗斯已经拥有了基于苏-27打造的第四代重型战斗机家族,继续生产米格-1.44这种第四代重型战斗机,无异于资源浪费。2002年,俄罗斯军方委托苏霍伊设计局另起炉灶,研发第五代战斗机,也就是后来的T-50/苏-57,米高扬设计局后来与苏霍伊合并,米格-1.44最终变成了绝版的展览机。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怎么可能以米格-1.44为原型,去研发自己的第五代战斗机呢?甚至可以说,中国哪怕在苏-27的基础上研发第五代战斗机,都不可能去参考米格-1.44,因为米格-1.44连最基本的飞行性能验证都未通过。

俄专家:歼20抄袭俄技术,中国花5亿买核心设备,有设计缺陷

而歼-20的气动外形设计起源,主要来自于歼-20总设计师杨伟恩师宋文骢的著作:《一种小展弦比高升力飞机的气动布局研究》,宋文骢作为歼-10的总设计师,并曾参与过歼-9的研发工作,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对鸭翼研究最透彻的人,远超苏联的那群设计师,苏联人只是将鸭翼当成了一个普通的气动舵面,却没有挖掘出鸭翼真正的潜力。宋文骢提议为了照顾亚巡性能和小迎角升力特性采取中等后掠角机翼,而为了弥补大迎角升力特性不佳的问题,同时采取鸭翼和边条翼两种增升措施,充分利用多涡耦合来提升飞机的升力系数,比苏-27这类四代机提高30%,最大升力系数达到2.0的标准。而采用小展弦比的主翼设计,又降低了超音速阻力,距离主翼较远的鸭翼又带来了超音速配平阻力低的优势。

最终,歼-20的总体设计就被定为了远距鸭翼+边条翼+中等后掠角机翼,最终的结果就是歼-20在飞行性能方面变成了真正的六边形战士,拥有优秀的超音速性能,亚音速飞行性能也很不错,升力系数极高的同时,还能进行超音速巡航,唯一的缺憾可能就是鸭翼无法与主翼保持在一个水平线上,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飞机正面的RCS,但是通过采用DSI进气道的设计,歼-20正面的隐身设计相较于F-22算是互有优劣,并未出现明显差距。

俄专家:歼20抄袭俄技术,中国花5亿买核心设备,有设计缺陷

而想要发挥出这套气动外形的潜力,就必须为歼-20研发足够先进的飞控系统,否则歼-20很可能重蹈米格-1.44的覆辙。幸运的是,歼-20总设计师杨伟很好的继承了宋文骢衣钵,他在研发歼-10的时候就负责飞控的编写,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最了解鸭式气动布局飞控编写的专家了,并且通过在枭龙、歼-10C上的试手,杨伟还掌握了DSI进气道的设计精髓,在这种传承下,歼-20最终才得以修成正果。

至于中国花5亿美元进口俄罗斯发动机,也不能作为歼-20抄袭米格-1.44的佐证,歼-20使用俄罗斯发动机只是当时的权宜之计,在国产发动机成熟之后,歼-20就迅速换装了国产涡扇发动机,而那些俄罗斯发动机,则主要装备在国内的苏-27、苏-30战斗机上,算是发挥俄罗斯发动机的最后一点余热。

在隐身细节方面,米格-1.44就更没办法跟歼-20相比了,米格-1.44的鸭翼前缘、后缘,机翼的前缘、后缘以及垂尾的前缘、后缘,没有一个角度是彼此平行的,再加上鸭翼锯齿、尾撑舵面和腹鳍舵面,整架飞机存在多达十几个波瓣,与第四代战斗机没有丝毫的区别。并且米格-1.44机身没有采用隐身飞机常见的锯齿状折线,大气传感器也未采用贴片内置设计。哪怕米格-1.44采用了内置弹舱设计,该机的迎头RCS也在2到5平米左右,与歼-10A大致相当,甚至还不如不带副油箱的歼-10C。也就是说,当年中国哪怕在歼-10的设计基础上研发一款第五代战斗机,隐身性能都要比米格-1.44强。就连俄罗斯在研发第五代战斗机的时候都舍弃了米格-1.44,中国又怎么可能看上一款被俄罗斯放弃了的技术验证机。

可以说,歼-20被当成了米格-1.44的“后代”,跟歼-10被当成“狮”式战斗机的后代一样,都是在看到外形相似后想当然的捕风捉影。这也与中国航空工业经历过漫长的仿制历程有关,再加上中国军工业进步速度太快,许多人都已经习惯了在中国新武器出现后在可能的范围内寻找“山寨”对象,由于中国与俄罗斯、以色列都有过军工合作关系,以至于人们都是将歼-10与“狮”式、歼-20与米格-1.44的技术关联浮想联翩。

俄专家:歼20抄袭俄技术,中国花5亿买核心设备,有设计缺陷

实际上,稍微分析一下就能看出来,无论在技术成熟度以及设计思路上,歼-20都至少领先米格-1.44一代,说歼-20抄袭了米格-1.44,简直就是对中国航空工业人员的侮辱。毫不夸张的说,就连印度人都瞧不上米格-1.44,当年印度宁愿在俄罗斯的忽悠下投资苏-30MKI项目,都没有正眼瞧米格-1.44一眼,中国科研人员怎么可能会对米格-1.44感兴趣。

歼-20是一款独树一帜的五代机,在部分细节上参考了美国的五代机,比如类似于F-22的菱形机头、类似于YF-23那样的全动垂尾、类似于F-35的光电传感器布置,有这些更先进的参考对象,米格-1.44的设计对中国科研人员来说没有一丁点价值。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信息平台不持有任何立场,欢迎在下方【顶/踩】按钮中亮出您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