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外长已经结束了本次对欧洲的外访行程,赶回了国内。差不多是同一时间,G20外长会也在巴西召开,但因为日程安排上有冲突,所以这次代表中方、率团参加G20会议的,是外交部副部长马朝旭,不过这种变动无伤大雅。

王毅外长行程有变,提前从欧洲赶回国,带回来了一个好消息

【王毅外长已经结束对欧洲的访问行程】

言归正传,王毅外长在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对这次访欧行程进行了全面的回顾总结,还带回了一个好消息,那就是欧洲对华理性认知在增多,开始认为中国的发展符合历史逻辑,欧洲对此不应惧怕,更不应该拒绝。

平心而论,这种理性认知,不是欧洲自发产生的,而是中方持之以恒的外交工作,以及中欧关系的基本盘,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去年开始,中欧逐渐重启各层级的面对面交流,我们对中欧关系的口吻也是比较积极的,用“稳中向上”去形容。

当然,欧洲理性声音的增多,不代表非理性声音从此就消失了。要想从根本改变欧洲的思维定势,让后者走出对美国依赖心理的舒适区,并不容易。

但随着国际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以及中欧外交互动的不断深入,欧洲内部对华理性声音和消极声音的此消彼长,会越来越明显。

王毅外长行程有变,提前从欧洲赶回国,带回来了一个好消息

【王毅外长在法国主持中法战略对话】

不仅如此,王毅外长带回来的好消息,也能反映出欧洲近段时间,对中美欧三边关系态度的微妙转变。

我们其实能看出来,进入2024以后,欧洲的心态是非常悲观的,对发展前景的预估比较灰暗。今年慕安会的报告,干脆就以“多输”作为主题。

欧洲有这种情绪十分正常,自己先是被美国裹挟着卷入了俄乌冲突,又是援助乌克兰,又是围堵俄罗斯,结果两年过去,战事迟迟看不到结束的迹象,美国现在反而打算明哲保身,对军援乌克兰推三阻四。

但欧洲就在俄乌战场边上,这时候要想抽身而退,就没那么简单了。这两年下来,欧洲除了与乌克兰的关系取得了象征性的发展,并未捞到什么实际的好处。安全形势不见好转,经济状况反而雪上加霜。

王毅外长行程有变,提前从欧洲赶回国,带回来了一个好消息

【俄乌冲突让欧洲很不好过】

而现在,中欧关系和美欧关系又隐隐然呈现出对立的趋势,欧洲又有些举棋不定了。一方面走不出美欧跨大西洋伙伴关系的舒适区,又想摆脱美国影响力,寻求战略自主;另一方面对中欧关系抱有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偏见,又舍不得中欧经贸合作。

这种心态,对于欧洲开展大国外交不具有任何建设性。

不仅如此,欧盟近段时间还在跟风炒作什么“去风险化”,结果“去风险”搞成了“去合作”,“降依赖”变成了“降互信”,这已经充分表明,欧洲这个“去风险化”概念的苍白无力,也不符合中欧经贸合作的实际情况。

虽然出于政治正确的惯性,欧洲还是会尝试继续推动这个概念,但无疑已经陷入了迷茫,只会一而再再而三的碰壁。

在上述种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也难怪欧洲会将“多输”定为今年慕安会的主题了。

王毅外长行程有变,提前从欧洲赶回国,带回来了一个好消息

【冯德莱恩是炒作“去风险化”的始作俑者】

不仅如此,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又在慕安会的小组讨论场合讨论什么“国际体系不是在餐桌上,就是在菜单上”,这种赢者通吃的粗暴逻辑,恰恰很容易在国际关系中,出现满盘皆输的格局。

当然了,同为西方世界的一员,欧洲潜意识里对美国这种外交哲学可能并不排斥,但是在美国主导的单极格局下,它究竟有没有“上桌吃饭”的资格,还是需要多想一想。

本届慕安会,中方的与会,也算是给欧洲整体的消极情绪,注入了一针强心剂。所以欧洲才有机会重新审视中欧关系,发出理性声音。

我们也能看到,这次慕安会,包括布林肯在内,多国外长都主动上门找王毅外长谈话。欧洲国家领导人也计划与中国进行更多接触。

王毅外长行程有变,提前从欧洲赶回国,带回来了一个好消息

【欧洲一边喊要战略自主,一边对美国仍有依赖心理】

之前就有消息说,德国总理朔尔茨正打算在今年4月再次访华;而法国总统马克龙在与王毅外长会晤时,也传达了今年希望与中国加深高层互动的期望。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王毅外长从欧洲带回的好消息,其实是中欧关系的正向回馈。我们向欧洲表态,愿意做稳定力量,避免“多输”的出现;同时也能加深欧洲对华认识,巩固中欧合作基本盘,避免被美国牵着鼻子走。

中国的立场很明确,只要中欧能够不断深化合作,确保对华理性声音越来越多,美国哪怕一门心思想要拉拢欧洲,和中国搞阵营对抗,也是无从谈起。至于欧洲最担心的新冷战,自然更打不起来了。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信息平台不持有任何立场,欢迎在下方【顶/踩】按钮中亮出您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