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采用软实力工具将更直接,那便是帮助全世界的普通民众。这反而有助于美国削弱对手国家,并在当地民众中获得更多影响力。本月早些时候,拜登政府在美非峰会上承诺,未来3年向非洲投资550亿美元。这令人鼓舞,也体现出华盛顿越来越重视软实力工具在其国家安全战略中的价值。

但魔鬼总是藏在细节里。有些非洲国家领导人暗示,美国的承诺仅仅是对中国的迟缓回应,因为中国已经在非洲大陆扩张其经济影响力与投资,规模之大,令美国轻易无法赶上。

“9·11”委员会的报告向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实际建议,比如有必要提出全面的反恐战略,包括“鼓励地区发展、社会开放的经济政策,为民众提供家庭生活水平提高、子女未来更有希望的机会”。换句话说,报告提倡一种混合了软实力与硬实力的政策组合。

培养善意

反恐战争带来的教训,已经超越大国竞争的领域。并非所有构成国家安全威胁的影响因素,都在美国决策者的掌控中。自然灾害与公共卫生威胁,依然会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出现,并制造不稳定。

不管是军事实力还是外交胁迫,都不能提供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对于许多国际性威胁,美国有实力寻求长期的、变革性的解决方案。但由于担忧局势紧迫,美国往往选择动武和外交施压。追求持久性解决方案,也并非毫无代价。比如,政治收买注定很难被国内舆论接受。在美国民众看来,花出去的金钱和资源本可以投资国内,尤其是美国面临两极分化的政治气候,这种方案尤其难以实施。

冷战早期,美国领导人提到“美国例外论”时,总能得到广泛的理解甚至尊重。但自从冷战结束以来,美国的“自我中心论”愈发膨胀到不可收拾。美国在冷战时期建立了卓有成效的软实力项目、机构,如今都严重缩水。

美国为了在盟国建立好感,通过教育合作倡议、文化交流,以及其它形式开展的公共外交,回报率极高,尤其是相比耗资千百亿美元的军事援助而言。更重要的是,通过软实力手段培养的善意,能够持续好几十年。但在全世界的许多地方,如今对美国的善意越来越稀缺,甚至完全被对美国的不满所压倒。这就是为什么恐怖主义活动与大国竞争的对手,总是能够轻易地形成和壮大。

(本文于12月20日刊登在美国“外交事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