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美国则研制了技术上更为激进的D-21型无人机,它采用冲压发动机动力,可以在接近30000米高空飞出3.35Ma的高速。不过,这款看似更先进的无人机,在12次试验中失败了8次,而4次实战飞行也是全部失败。苏联的ТУ-123无人机,在服役期间反而对北约在中欧和北欧的目标,成功进行了多次侦查。虽然在技术上偏于保守,但是在60年代“角逐超高空”的比拼中,苏联无人机以更好的可靠性和实用性,力压美国,走上了世界巅峰。

都是苏军的学生,中国无人机已成世界一流,俄军为何成了吊车尾?

苏联ТУ-143战役战术无人侦察机

当时间进入70年代以后,随着防空和空战兵器的进步,传统高空高速路线的生存性优势不复存在。天基红外、可见光和雷达技术的突飞猛进,也使得航空照相不再是唯一的战略侦察手段。天基预警与空基识别查证相配合,成为了这一时期的主流作战样式。

ТУ-123这样的大型高空高速无人机,存在滞空时间短、航路呆板、侦照幅员较小,一次性使用成本高昂的缺点。随着天基卫星成像技术的成熟,航空照相侦察在战略领域的优势逐渐没落。与此同时,随着战役战术导弹武器的铺开,发射前的目标识别判定与发射后的打击效果评估,成了亟待解决的难题。不需要机场起降的无人机,展现出了巨大的优势。

因此,苏联的第二代侦察无人机,便转向了战役战术侦察领域。这类任务需要面对敌方强大的防空网络。因此,ТУ-141、ТУ-143、ТУ-243等为代表的苏联战役战术侦察无人机,选择了小型化和低空突防的路线,采用可重复使用设计的同时,还增加了无线电侦察手段。

都是苏军的学生,中国无人机已成世界一流,俄军为何成了吊车尾?

苏联ТУ-243战役战术无人侦察机

以比较先进的ТУ-143为例,它的体积相对上一代明显缩小,全长8.29米、翼展2.25米、全高1.57米,采用涡喷发动机动力,起飞重量1.4吨,巡航速度0.70-0.80Ma、飞行高度50-5000米,航程360千米。携带的侦查设备包括红外和光学航空相机、放射线探测仪,可换装电子侦查设备。机载电源可以保证10分钟的电子情报回传,回收式的航空胶片可供连续拍摄20分钟。

苏联的第二代无人机设计,立足于欧洲战场核条件下的全面战争,主要配属给集团军及以上层级。叙利亚进口的ТУ-143在1982年的第五次中东战争中,曾经多次深入以色列境内实施侦察,从未被敌方击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