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苏军的学生,中国无人机已成世界一流,俄军为何成了吊车尾?

2018年在顿巴斯战损的俄制无人机上的进口电子设备

在无人机配套设备上,因为工业门类的缺项,俄罗斯在很多核心元器件上,还需要依赖从国外进口。2014年乌克兰内战引发西方国家的制裁后,很多既有项目也都因此陷入了停滞。从2018年在顿巴斯战损的俄罗斯无人机残骸上看,来自日本、瑞士、德国、中国,甚至美国的电子元器件依然大行其道。

即便是俄罗斯已经研制成功并装备的无人机,与国外产品相比较,在不少的技术指标上也依然存在着差距。比如俄罗斯目前唯一实用的察打一体型号Орион“猎户座”,就属于中小型无人机,最大航程仅有250公里,载弹量只有250公斤,配备的弹药只有武装直升机用的反坦克导弹。而美国的MQ-9B“死神”却是大型无人机,最大航程超过1800公里,续航时间达到27小时,载弹量高达1360公斤,可以携带4枚250公斤级别的制导航弹。而国产的外贸型“彩虹-5”大型察打一体无人机,续航时间40小时,最大航程也有2000公里,武器载荷1吨。

可以说,最近10年来俄罗斯军用无人机发展,很大程度上只是与西方国家比拼门类,而不是综合分析,根据自身特点有的放矢地发展。特别是在经济疲软的大背景下,更需要集中力量办大事,而不是“遍地青烟,不见火苗”式的盲目铺开。

俄军无人机发展一团乱麻,中国无人机却大放异彩

在陆军合成化建设方面,俄罗斯的军事改革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待提升。而由此导致的问题,在无人机作战领域同样存在。在苏联时代,无人机的应用集中在战役战术的层级,在配置上对应着战区、方面军、舰队、集团军的层级。在现代高技术局部战争的条件下,这样的配置在指挥层级上就显得臃肿和冗杂,不能满足快速反应的需求。在苏联解体的前夕,根据阿富汗战争的经验,苏军已经开始尝试在合成师配置无人机。可是,随之而来的社会动荡,使得相关的工作长期停滞。

自从2009年的军队改革以来,俄罗斯国防部一直致力于简化指挥层级、优化编制结构、提高作战指挥效率,经历了师改旅再到“营战术群”的变革。但是,在无人机的作战编成与运用上,还是存在配置层级过高,基层一线部队不能及时得到支援的问题。

都是苏军的学生,中国无人机已成世界一流,俄军为何成了吊车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