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至80年代,在军用无人机的技术路线上,苏联与西方国家开始走上不同的发展路线,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但毫无疑问,苏联特色的战役战术无人机,很好地切合了国家战略的需求。

都是苏军的学生,中国无人机已成世界一流,俄军为何成了吊车尾?

ДПЛА-61“熊蜂-1”侦察监视无人机

不过,随着苏联干涉阿富汗,事情开始发生变化。在以反游击作战为主要形式的战场上,强调高威胁环境突防的战役战术无人侦察机,因为续航时间短、活动范围有限,不能适应这种作战环境。反而是有人驾驶的МИГ-25Р和СУ-24МР侦察机,凭借巡航时间长、航路规划灵活而展现出更显著的优势。

侦察机的使用需要跨军种协调,而清缴阿富汗抵抗武装的行动,却呈现出了小规模和高频次的特点。于是,以空降兵为代表的作战力量,配属可以灵活调用的战场监视手段,成为了苏联第三代无人机的设计目标。这一次,竞标的胜出者换了新面孔。雅科夫列夫设计局研制的ДПЛА-60/61“熊蜂”系列无人机脱颖而出。

有了新的产品,就要有新的使用方式和作战编组。然而,短短3年后,随着苏联的灰飞烟灭,苏军在军用无人机领域的第二次变革,也在社会的动荡中化为泡影。

只顾与西方国家比拼门类,俄罗斯无人机技术变成三流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承了大部分家业。然而,接踵而至的“休克疗法”导致了进一步的混乱,而曾经辉煌的高技术产业大片荒废。随着国内危机的发酵,很快以战争的形式爆发出来。

都是苏军的学生,中国无人机已成世界一流,俄军为何成了吊车尾?

使用降落伞回收的ТУ-143无人机

在两次车臣战争中,俄罗斯使用了ТУ-143、ТУ-243和ДПЛА-60/61“熊蜂”系列无人机参与战斗。不过。因为苏联解体打断了军用无人机领域的变革,所以在这两次战争中,俄军还在延续苏联时代的战役战术侦察体系。实战经验表明,无人机的应用对合成集团军指挥员协调炮兵和陆航武装直升机有所帮助,但是并未从根本上改变火力反应速度慢、作战行动教条呆板的痼疾。而且,ДПЛА-60/61“熊蜂”系列无人机在当时还不够成熟,特别是在冬季和恶劣气候环境中可靠性不高,作战效率并不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