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约囊括了这么多国家,但其内部也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比如扩张得这么大,对北约有什么好处,反而背上了更多的包袱。就像这次土耳其对芬兰、瑞典提出的十大异议,北约怎么处理,恐怕连如何表态都是个问题。

总的来说,目前北约企图走向亚太是肯定的,但真正要把亚太地区国家发展为北约成员国近期是不可能的,但它会和一些所谓的盟友加强联系。

观察者网:目前从四国机制、美英澳三方安全框架、印太经济框架,再加上美日在台湾问题上的互动,美国似乎在打造一个针对中国的包围圈,而且是政治、军事、经济等层层嵌套的模式,这种格局会成型吗?为什么?

潘光:这个问题有点太大,总的来说美国不会明确表态要在中国周边形成包围圈,但它搞得这些机制客观上产生了这样的效果。但说实在的,这些机制没有一个是真正地、实实在在地与中国直接对抗的。比如四国机制,印度没有外界想象得那么积极,澳大利亚刚刚选举结束换了新总理,虽然出席了会议但并没有谈什么实质性的东西,至于日本虽然跟美国关系比较紧密,但它也并不想与中国变成敌对关系。

从美英澳三边协议来看,其实现在的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这个人挺有意思,他实际上一直主张跟中国发展关系,比如中英核电站项目他是支持的,尤其是英国脱欧以后,一度想要与中国发展全面的贸易关系;但英国政坛内部有分歧,他也放不开手脚。澳大利亚刚换了工党上台,未来也许情况会有变化,再者中澳在经贸方面的互补性特别强。

至于印太经济框架,目前很多细节性的内容都没有出炉,完全是个空架子,很多人都在质疑这个框架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仍存在不确定性。

即使美国真的有一个针对中国搞包围圈的战略部署,那么俄乌战争也使美国的整个部署被打乱了。从长远来说,它可能有这个目的,但近期做不到,上述每一个机制都有自身问题。包括对台湾问题也是如此,频频作出过激表态,随后就声称“一个中国政策”没有变,实质上也是为了表示自己并没有忘记亚太地区,提醒中国大陆还有这张牌可以打。就像拜登最近的亚太行,时间很短,走访日韩两国再加召开峰会,加起来也就三天,很多事情根本来不及具体安排。

何况,拜登政府正在面临美国国内的各种社会民生问题以及政治反对声音。比如,最近大家比较关注的是否取消加征关税的事宜,美国希望借此缓和国内高企的通胀,但财政部长耶伦与贸易代表戴琪就有不同意见。

潘光:北约、集安、金砖、上合都有扩员趋势,意味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