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后中俄还专门修订、细化了武器到港后的接船程序,并作为附件正式列入合同。此后数十年中,中俄之间的武器接收工作一直进行的非常顺利。

讲完了上海港外的风波,接下来我们讲讲2架“二手”苏27的故事。

上期我们已经提到,在中苏政府间协议中,中国采购苏27的数量是24架,但最终装备部队的是26架,这中间也有一段轶闻。

“906工程”的货款,由35%外汇和65%易货两部分组成。当时国家的外汇储备很紧张,因此在这35%的外汇中,只有5%由国家拨付,其余30%则由总参装备部自筹,主要来源是“军贸创汇”,也就是我国对外出口武器装备所赚取的外汇。

货款的其余65%,由国家拨付人民币采购国内商品,再用商品和俄罗斯进行结算,抵扣飞机款。当时国家规定,拨款金额确定后,多出部分不再追加预算;但如果有结余也可以继续用于军队的装备建设。

在谈判桌上,谈判小组争取到了比较优惠的条件,所以预算还有一些结余。恰在此时苏联解体,所有苏联军工企业几乎在一夜之间陷入困境。

当时,已经和中方熟识的苏霍伊设计局局长西蒙诺夫,亲自找到总参装备部,说设计局有两架用于科研的苏-27UBK也想卖给中国,价格和其他条件都可以优惠。

我们当时急于拿到飞机,在引进技术时也会经常和苏霍伊设计局打交道,而且采购经费也确实没有用完,如果能用更优惠的条件多买两架飞机当然更好。

经军委批准,总参正式和苏霍伊设计局签订了购买两架苏27双座型的合同。

由于这两架飞机并非全新,所以我们的采购价要远低于新飞机,而且还争取到了飞机款100%使用“易货贸易”的条件;苏霍伊设计局为促成交易,还多送了几台AL31发动机和一些零部件。所以最终达成的协议让总参非常满意。

多年后西蒙诺夫去世,接替他的是总设计师科内舍夫。在请总参军贸局局长陈洪生吃饭时,他满怀真情地向中方表示感谢。他说,当年苏霍伊设计局已经有半年发不出工资,中国买了这两架飞机是“救了他们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