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发动伊拉克战争之后,伊拉克的爆炸不断,社会动乱,大家都在谈论这个很核心的问题,美国的军事进攻给伊拉克带来了什么,给中东地区带来了什么?小布什讲话说,我们在伊拉克采取军事行动以后,确实没有找到安理会讲的那个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张维为、吴思科:中国外交话语体系如何构建?可以学学周总理的外交智慧

美国国务卿鲍威尔亲自在联合国安理会现场展示伊拉克的“化学武器”。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但是这场战争是值得的,因为我们给他们带去了民主,带去了多党制,这个还是值得的。至于有人员的死亡,那是民主的代价,那是值得的。当时我就听到两个人,一个是当时的埃及外长,现在的阿盟秘书长盖特,另一个是当时的阿盟秘书长穆萨,两个人都说,美国要给我们中东地区带来的民主就是这样的,我们看到了,太可怕了。

在小布什看来,伊拉克死多少人不重要,当时会场上也不客气,真是一片嘘声,但人家不在乎,“普世价值观”、“民主”那些东西有多种标准,咱们还是要客观一点、实际一点,用实际的案例来说清这个东西。

提问:主持人好,两位老师好,我是来自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李立阳。刚刚听了两位老师介绍周恩来总理的事迹非常受触动,在上世纪的50年代,周总理曾经四次地访问印度,致力于解决中印的边境问题,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我们和印度之间也保持着良好的态势。在去年的6月,中印的边境爆发了冲突,我们国家戍边卫士们誓死捍卫国土的事迹也感动着国人。我想就此请教两位老师,您如何看待这场冲突?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背景下,我们国家对待中印问题上的策略和态度,同周恩来总理那个时期有什么不同?

张维为:我当时80年代在外交部做翻译,印度和印度周边国家,我一个没落全部去访问过,实际上中印边界1959年就有冲突,到后来1962年,印度故意地挑衅,我们是忍无可忍,最后发生了中印自卫反击战,32天,印度溃不成军。

当时有个澳大利亚人叫马克斯韦尔,他写了一本非常详尽的中印边界战争,里边有很多对周恩来的采访。周总理他那个时候,先后四次访问印度,在正式大规模冲突之前就希望能够找到和平解决的方法,我们今天在印度问题上,这一点是一致的,始终把政治考量放在第一位的,我们考虑到中国、印度都是两个大国,千万不能老死不相往来,要保持一定程度的正常关系。

吴思科:讲到周恩来总理当时处理跟印度关系的时候,我记得他有一次跟埃及当时的总理,谈到中国外交上的哲学思想时,一心想把这个关系缓解下来,重视这个关系。用了一个传统的观点叫退避三舍,周总理当时也特别讲到了,退避的情况下,对方有可能是两种,一个看到我们有能力而且谦让它,它应该见好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