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新动能和中匈合作新面貌:中国在匈牙利的境外投资

1、引言

在包尔绍德-奥包乌伊-曾普伦州(Borsod-Abaúj-Zemplén,以下简称“BAZ州”)的各种外国投资者中,亚洲背景的公司群体非常有特色。他们的作用和特点在当地和匈牙利全国,乃至整个中欧地区都是独一无二的。

来自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工业投资群体,自20世纪90年代末起一直在逐渐壮大,在2010年以后规模和数量更是在快速增加。在米什科尔茨(Miskolc),亚洲是其经济转型初期第一批重要的外国投资者。1998年,来自日本的亲和株式会社(Shinwa)在该市建立了一个生产基地。后来,更多来自“亚洲四小龙”的集团公司来到匈牙利,在这里建设生产部门。最近十年,来自中国的投资占据了主导地位。

这些亚洲背景的公司(来自日本、中国和新加坡)的共同特点是,它们在BAZ州主要投资和经营出口导向的工业部门。这些公司对地区经济具有战略意义——他们过去几年的投资,对该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调整做出了贡献。经历了过去几十年不同的经济冲击和危机(东欧剧变、金融危机、全球新冠疫情),它们的分量和作用更是在逐步扩大。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公司是多样化的,其成员在所有权、运营的法律形式、市场地位和投资类型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因此,本地人和外国投资者都在积累不同形式的经验和教训。

本文将对中国的发展和中匈关系进行回顾,并着重关注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本文旨在回答以下问题:(1)中国经济发展是否遵循了东亚模式?中国工业化的宏观背景是什么?(2)面对中国投资,匈牙利的主要政策应对是什么?中国的工业化模式以及投资对BAZ州的区域的影响是什么?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通过“雁行模式”的概念框架,首先在东亚背景下介绍和评估工业政策的演变;此后,将介绍匈牙利的政策应对(即所谓的“向东方开放”),以及来在BAZ州的中国投资者的案例。最后,根据政策和产业实践的经验和教训做出结论,并为未来如何发展中匈双边关系提出建议。

2、制造大国的地位变化和亚洲经济新发展

2015年9月,联合国大会通过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AGENDA 2030)和相关的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其中,第九个目标强调了工业及相关基础设施和创新的重要性:工业附加值要超过全球GDP的四分之一、工业就业人口的比例要超过总就业人口的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