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研究人员发现了普鲁士和德军“辅助性原则”的效果。这对于人类组织原理也有更广泛的意义,现在德国公司和德国经济也采纳该原理。东亚国家研究了后,意识到应该分散决策,鼓励一线人员做决定,领导者则掌握大局。当然,人们都应该认同发展方向和目标。

去中心化时,做事的人就有更多行动自由。任何人都喜欢自由;如果别人整天详细要求做这做那,你自己感觉不太好,而领导也可能是错的,因为他们不了解形势的变化。同时,行动自由也能够激起动力,因为这意味着你对自己的行动负责,在社会制定的总体框架内自我管理。我认为这一模式在任何地方都很有效,邓小平在1978年逐渐引入后在中国也很有效,与普鲁士和德国军队一样有效。

观察者网:在这种去中心化模式下,如果一线人员或组织的目标实际上并不一致呢?

理查德·沃纳:你的质疑是合理的。我觉得要想让去中心化行得通,不论是经济还是军队,都需要培训、教育和赋能。去中心化的力量源于赋予人们权力,但人们要想做出正确的决定,就需要知识、诀窍、培训。

问题是,目标是什么呢?政府应该与人民一起制定目标,努力统一各方意见形成共识。如果人民受足够教育,他们会理解这一目标的道理。例如,我们目标是经济高速增长和繁荣,希望发展可持续,并对环境加以保护。通过教育系统,我们可以解释为什么腐败是不好的,会导致效率低下等许多问题。教育可以激励人们去实现这个共同的目标。

我认为历史表明这一模式是可行的,且效果非常好。当然,在任何国家,包括中国,总是有目标不同、甚至目标相反的人,但那些人不重要,他们无法动摇大局。只要社会上对整体目标有共识,即便有一些人尝试“拆台”,其他人就会质疑他们:为什么要做这些没有道理的事情,或者做伤害他人的事情?因此,社会能自行应对少数异见分子。

理查德·沃纳:通过教育,可以统一思想、目标

我认为人们也会支持共同目标并感激自由。这就像抚养一个孩子,你会试图教育他们,但也必须逐渐给他们一定的独立性,最终彻底放手让他们独当一面,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种责任感,会引导他们做出良好的行为,往共同的目标努力。有一小部分人不会这样,但是社会可以忍受少数人做其他事情。但我认为,看看不同国家的历史,这种模式效果显然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