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新闻 - 军事频道 - 科学频道 - 科技频道 - 财经频道 - 健康频道 - 标签频道

军事:90年代初中国军工困难 歼10之父下班后摆摊卖面条(3)

环球网 2017-03-31 16:46:02

  中年奋发,澎湃强国雄心

  1980年6月17日,宋文骢任611所总设计师,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首席专家。

  上个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空军,尽管在飞机制造设计方面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仍然没有甩掉一穷二白的面貌,甚至没有一款“拿得出的先进战机”。对此,现在不少“军迷”都记忆犹新。虽然1964年我们国家就能生产当时世界最先进的米格-21战斗机,但10年浩劫,使得我国的航空工业一直裹步不前。此时,空军装备的歼-7和歼-7I总共不过几十架,大部分空军部队还靠着二三十年前仿米格-19的歼-6,撑起祖国的一片蓝天。不少当事人感慨“中国空军凭的是一腔热血在捍卫着祖国的天空。”

  与此同时,西方发达国家在航空领域发展很快,美国空军已经装备第三代的F-15和F-16上千架,美国海军的F-14也装备10余年了。与之相比,我国的航空工业,“技术、人才和实验条件等方面,和第三代先进飞机的要求相距甚远。”我国空军与西方国家的差距有越拉越大之势。

  1981年年底,时任国防科工委副主任的邹家华向邓小平建议:开始搞新一代歼击机,预计初期投资在5亿元。邓小平批示“新歼项目较为重要,前期投资5亿左右,目前花钱也不多,拟同意。”在国内经济发展经费极为紧张的情况下,代号为“10计划”的新一代歼击机项目正式拉开序幕。

狂踩
(20)
30.3%
点赞
(46)
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