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新闻 - 军事频道 - 科学频道 - 科技频道 - 财经频道 - 健康频道 - 标签频道

军事:莫迪上台为何对华趋于强硬 印度感觉被掐脖子要抗衡(2)

新浪综合 2017-08-20 15:30:00

 

  上述印度历史主线可以看出,南亚次大陆就像一个“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大舞台。有人称这里是一个文化“大熔炉”,可数千年的融合淬炼,却并未化解宗教各派你死我活的争斗。先不说仅“印巴分治”这一幕便给印度教和穆斯林双方造成一百万人的死亡和1400万人的背井离乡,就连一向主张非暴力、并用绝食的办法试图唤醒人们停止暴力冲突的圣雄甘地也被一名印度教狂热分子枪杀。尼赫鲁的女儿英迪拉?甘地(Indira Priyadarshini Gandhi)因下令军事攻击锡克教金庙并造成数百人死亡,而在总理任上遭到两名锡克教保镖的刺杀。其子拉杰夫?甘地(Rajiv Gandhi)继任印度总理,却未能摆脱母亲那样的厄运,死于极端泰米尔人一次自杀性的爆炸中。

  外人很难理解,印度作为宣扬放下分别心和拒开杀戒的佛教发祥地,为何却如此顽固地实行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并倾向于用暴力来解决宗教矛盾?其实,这是因为人们错误地把“佛教”与“印度教”混为一谈了。在印度数千年的漫长历史中,真正贯穿始终的是“吠陀教-婆罗门教-印度教”这一脉,而佛教只是其中的一段“插曲”而已。可以说,佛教在印度的兴与亡均离不开其对主流宗教(婆罗门教)的反思和反动。两者此消彼长的对立发展过程与犹太教/基督教的情况有一定的可比性:相同之处是,佛教生于婆罗门教的土壤中,其之所以得以弘扬,则与它对主流宗教的反思密切相关,这点与基督教源自并挑战犹太教的过程非常相似;不同的是,佛教在与婆罗门教的交锋中因自己对佛陀教育的偏离和“密宗化”而远走他乡,最后几乎在发祥地销声匿迹,而耶稣基督教则因为它的普世情怀而超越了相对封闭的犹太教。

  毋容置疑,古印度文化对人类文明曾经做出过无以替代的贡献。从吠陀文化到孔雀王朝再到莫卧儿帝国,在印度这个原本只是一个地理概念的南亚次大陆上,“本土”和“外来”的文化彼此磨合交融了数千年,早已无本土和外来之分。但是,若要真正了解“印度人”特有的气质和秉性以及印度作为一个国家与邻居的相处之道,我们恐怕离不开“种姓制度传统”(Varnas)和“殖民主义遗产”这两把钥匙:

  关于前者,我们可以重温一下“雅利安”(ārya)一词在梵语中的意思,即“光荣的、可敬的、高尚的”。作为古印度文化的主要开启者之一,雅利安人为了保持自己的“高贵性”和“纯洁性”,创造了一种把自己与土著(“蔑戾车”)区别开来的社会体系:种姓制度。

狂踩
(43)
67.2%
点赞
(21)
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