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新闻 - 军事频道 - 科学频道 - 科技频道 - 财经频道 - 健康频道 - 标签频道

军事:莫迪上台为何对华趋于强硬 印度感觉被掐脖子要抗衡(3)

新浪综合 2017-08-20 15:30:00

  这个将人分为四等(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的种姓制度始于后期吠陀时代,在印度存在了三千多年。1947年印度独立后,种性制度虽然在法律上被正式废除,但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却根深蒂固,在实际社会运作中以及国家的外交行为中仍然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圣雄甘地曾经说过:“虽然种姓制度已经废除,但是影响印度进步的最大阻力就是种姓制度”。

印度种姓制度示意图(图片来自:世界遗产地理)

印度种姓制度示意图(图片来自:世界遗产地理)

  拿印度的外交政策为例:以婆罗门为中心的种性等级体系在这个领域的体现即所谓的“曼荼罗主义”。“曼荼罗”(Mandala)意为“中围”,原是印度教中为修行而建的坛场。此概念后被密宗吸纳,解释为修持能量的中心。譬如,在举行宗教仪式和修行禅定时,四壁内的中心通常坐着大日如来或观自在菩萨,以示宇宙中心,即所谓的“万象森列,圆融有序”或“轮圆具足”。这种坛场秩序据说能最有效地聚拢和聚集能量。

  孔雀王朝时代的战略家考底利耶(Kautilya)根据此宗教文化传统发展了一套战略理论体系。他在其代表作《政事论》(Arthashastra)中表示:“国际关系就是一种以征服者为中心的动态等级体系,直接邻国是天然的敌人,而敌人的敌人又是天然的盟友”。譬如,为了对付中国,印度在尼赫鲁时代与苏联结盟;如今,中俄关系相对密切,但新德里依然不放弃拉拢莫斯科,同时拉近与美国日本、越南、澳大利亚等国的关系。“曼荼罗主义”听起来有点类似中国战国时代(前5世纪-前221年)范雎向秦昭王提出的、后被南北朝名将檀道济收入《三十六计》的“远交近攻”策略。

  南亚次大陆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以印度为中心的区域安全秩序。该秩序的内在逻辑不仅可以在地理上得到佐证:南亚的五个国家(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泊尔、不丹和斯里兰卡)彼此互不毗邻,但均与印度接壤,印度可以说是南亚地理上的不二中心。同时,在历史与政治发展以及文化影响方面,印度在该地区也绝对占据核心地位。这种“地区核心国家”的历史定位使得印度理所当然地把自己当作整个南亚这个“曼荼罗”体系中乃至更大范围内的中心,在该地区享受种姓文化意义上的“婆罗门”地位,被认为是它的“自然权利”。

  这种思维方式还有另一个精神来源,那就是当年不列颠给印度留下的殖民主义和帝国霸权思想。在两百多年的殖民历史中,英国人把印度从一个地理概念变成一个政治单位。独立后的印度不仅继承了英属印度的大部分疆域遗产,更承接了英国殖民主义的霸权野心(追求世界一流大国地位)和外交手腕(排斥、吞并、占领、控制、操纵等)。

狂踩
(43)
67.2%
点赞
(21)
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