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近些年来,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布鲁金斯学会等的市场推广经费也占到20%以上。美国智库内部高学历的研究人员也在流失。1980年代以后建立的智库中,只有13%的人接受过最高学位的博士教育。[18]美国智库的最新潮流已越来越沦为政治游说组织与宣传机器,而不再是严肃的政策咨询者。

正如《外交政策》对近年来美国智库表现进行鞭辟入里的批评:“美国智库专家们被视为是庞大且浪费的华盛顿机构的一部分,其存在甚至可能弊大于利。许多美国人认为,智库唯一明显的目的是为政客们提供在无休止的、浪费的党派斗争中互相攻击的棍棒。”[19]这样的评价应中了笔者近年来与美国智库交往的直观感受。

在讨论中美分歧、俄乌冲突、气候变化等重大问题的中美智库对话会上,通常美国智库学者观点与其政府政策立场以及美国同行对外口径的相似性,往往出奇的一致。中国学者原本是想摆着客观平等理性态度与对方探讨,结果往往成了对方的宣传对象。由此看,中国学界对诸多美国智库的真实决策影响力要打个大大的问号,对其“外宣”能力也须更加重视。[20]

3. 看待美国智库:取之精华,去其糟粕

梳理美国主流媒体对本土智库的严厉批判以及对美国智库神话的揭露,能更好地调适中国学界对美交流的心态与方位,也对更精准地从美国智库身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中国各界应以平常心看待美国智库及其发布的每个报告。

鉴于历史积累与国家地位的原因,许多美国智库往往具有较高的国际知名度,尤其是一些高官离职后都愿意到知名美国智库去担任高级研究员或管理岗位,使得世界各国包括中国学界往往认为一些知名美国智库的决策影响力很强,所推出的智库报告背景深厚,甚至暗藏政府的决策部署等等。其实,多数美国智库研究报告都只是美国激烈竞争的思想市场中的一个“竞品”。每年数以万计的美国智库报告中,真正能够长久流传的精品廖廖无几,生命力极短的智库报告多是为了显示该智库的存在或标榜其在某些重大问题上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