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曾有句名言:“如果你能造出一个更好的捕鼠器,世人将不请自来”。创新经济学是理解经济增长动力的关键。它重点关注企业家和投资人如何应对两个基本挑战:第一个也是最受学术界和大众媒体所关注的挑战来自技术层面。用大白话来说就是:“给它插上电,它能亮吗?”对于创新者和投资者来说,更关键的是第二个挑战:即使它亮了,谁会在乎呢?或者,正如我曾对寻找风险投资的企业家门所说的那样:“告诉我你打算解决谁的问题。他们有多少人?他们有预算吗?如果他们不主动上门,你怎么找到他们?

前沿学术理论对创新过程进行模拟,将成功克服技术风险放在首位。菲利普·阿吉翁(Philippe Aghion)和彼得·霍伊特(Peter Howitt)在过去30年中提出的熊彼特增长理论认为,竞争取决于发明已有需求所必须的中间产品,但它们更新、更便宜、更快、更好(译注:熊彼特经济理论认为技术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引擎,创新包括新产品、新生产方式、新市场、新的原材料半成品供应来源,以及新工业组织形式五种情况)。这种分析不考虑市场风险。然而,无论创新中心在哪里,从历史上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到今天的数字时代,市场风险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这段历史中反复出现的一个要素是政府采购能力。国家不受成本-效益的算计所束缚,通过拉低创新供应商的学习曲线,使其能够向商业市场提供低成本的可靠产品,一再帮助他们克服市场风险。在这些情况下,“产品-市场匹配”(product-market fit,译注:指企业发现明确市场,并可以生产可以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以实现持续生存和获利)源于国家发起的动态过程,该过程成功地将不成熟的“产品”与新生的“市场”匹配在一起。

1 生物技术悖论

生物技术的前沿创新领域可以用来理解市场风险的战略意义。自1970年代中期以来,生物技术是仅次于信息技术的风险投资重点。鉴于从实验室到临床的艰巨的科技挑战,生物技术初创公司的盈利道路不仅充满风险,而且非常漫长——远远超过初始风险投资合同的10到12年寿命。

尽管如此,风投公司持续为生物技术初创企业提供了数百亿美元计的巨额投资。这个悖论出现的第一个原因是,风投公司可以在股市上获取投资回报,自1980年基因泰克(Genentech,译者注:1976创立的生物技术公司,被认为是生物技术行业的创始者)上市以来,股市一直很欢迎此类企业。但是,为什么公众投资者会对既烧钱、短期内又难以进入临床应用的生物技术公司感兴趣?长期来看,原因在于诊断、治疗产品市场的独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