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工力量:联想要战略补贴?先看看中国计算机先驱“革命”的十个故事

1958 年10 月19 日,张效祥(左)和吴几康( 右)陪同参与研制104计算机的苏联专家米里尼柯夫游览颐和园。

苏联最终同意,且允许进修队延长学习半年。1958年8月,进修队一返回北京,就立即投入了国产104计算机的研制。项目以苏联BESM-2计算机为蓝本,由张效祥主持整体工作,苏联方面也派出专家辅助。

然而,接下来的两大难题是:104机在国内加工、调试的工作量估算是7万个工时,比在苏联要多3万工时;原苏联的磁鼓、磁带机和光电机等外围设备图纸,存在较多错误。

既要改动、重新设计,又要赶上时间进度,张效祥和许多同事,吃喝睡都在工作房里,每天三班倒。他经常晚上一点多睡觉,第二天早上5点半就起床上岗,然后就一直都没停下休息。

在张效祥主持下,项目在计算所等10多个单位协同下进行。历经约一年艰苦攻坚,104机宣告研制成功,并作为建国十周年献礼。这台计算机平均每秒运算1万次,接近当时英国、日本计算机的先进指标。

科工力量:联想要战略补贴?先看看中国计算机先驱“革命”的十个故事

104计算机

通过104计算机的研制,中国具备了自主开发计算机的初步条件和配套队伍。后来,许多重大科学课题纷纷上机运算,国内第一颗原子弹的相关科学计算,就是由104机实现的。

由于意义非常重大,104机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张效祥后来也被称为“中国计算机事业的拓荒人”。而五十多年过去,他依然记得,那七八十位国内科研人员的名字。

03

好景不长,就在中国刚刚开始在计算机研制等方面取得进展时,受“长波电台”、“联合舰队”以及思想论战等影响,中苏两国的关系急转直下,甚至迅速恶化。

1960年,赫鲁晓夫下令从中国撤走全部苏联设备和专家。许多国家都认为,中国的计算机事业发展将戛然而止。但是,由夏培肃自行设计、历时两年研制的107计算机,迅速打消了这些疑虑和蔑视。

科工力量:联想要战略补贴?先看看中国计算机先驱“革命”的十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