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拟以军队标志服饰作为探寻欧洲社会主义国家革命文化建构、改革与演变历程的一个特殊切入点。限于篇幅,只简单回顾和遍历了苏东军队帽徽的起源和演变历程。

俄国红色武装标识的起源

俄国革命初期,农民苏维埃和工人士兵苏维埃领导的武装力量——革命士兵、革命水兵和赤卫队(Красная гвардия),没有统一的帽徽和制服。由于城市苏维埃掌握的现役部队大多来自帝俄军队整建制倒戈,农村征召的赤卫队员也多是帝俄退伍军人,因此他们往往穿着和白军完全相同的老式军装,只是简单撕掉帝俄肩章,在胸口打红布条结,或在帽瓦、袖口缝上鲜明的红杠(按有些资料说法,红杠可以理解为象征性地“划去”帝俄的旧帽徽)。1917年10月25日攻打冬宫时,可能有一个士兵(潘捷列夫)自行佩戴了红五星标志。这也是俄国革命使用红星标志的有记载的最早说法。

科拉丝娜·捷维察:苏东军队帽徽发展史与欧洲社会主义国家的初心演变(一)

图为俄国革命史上的著名场景之一、尼古拉·巴巴修克的油画《列宁抵达彼得格勒芬兰火车站》(芬兰火车站是彼得格勒的一个火车站。俄国大城市的火车站往往有多个,以各自铁路连接的终点命名),可见革命士兵和革命水兵是靠皮帽上的红杠和红袖章标记身份的。值得一提的是,中文网络上广泛流传临时政府向莫斯科卫戍部队配发锡星以识别“不可靠”单位、革命时这些部队将其漆上象征共产主义红色的说法。笔者确实找到了个别提及该说法的俄语资料,但并未在正规史料中见到相似描述,也从未见过符合此描述的、表面无镰(犁)锤图案的俄国革命时期红色锡星实物。

1918年初,人民委员会接管的旧俄军还未顺利退出一战,而且在德军的凌厉攻势下节节溃退。2月21日,人民委员会批准了著名的《社会主义祖国在危急中》法令;标题中的“社会主义祖国”提法在争论中最终通过,标志着这些怀着世界革命初心的斯莫尔尼宫革命者们,在严酷的现实面前,在集体自我认同上第一次转型成了俄罗斯这个民族国家的执政者。2月23日,由志愿者组成的新军——工农红军(Рабоче-Крестьянская Красная Армия,РККА),在距首都彼得格勒仅250公里的普斯科夫击退德军,保住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和俄罗斯。这一天成为后来的红军节。

大约一个多月后,红星和镰刀锤子图案的前身第一次被作为“官方”徽记设计了出来。但此时,它的佩戴位置、形象和使用方法还处在混乱中。被人们普遍记住的是当年7月重新发布的红星帽徽,以及12月革命军事委员会按东欧传统风格设计的第一版红军军服——胸前三根装饰化的兵种色束布(Хлястик,和扣在欧式军大衣背后用来支撑外腰带的布条是同一个词)、宝剑形的兵种色袖口衬饰,以及两件后来成为红军象征的单品:布琼尼帽(盔形帽,шлемсуконный)和它的双层五星帽徽,布质兵种色大五星,上面嵌套一颗带铁锤-犁铧图案的金属红五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