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证明后一个命令远比前一个更受基层战士欢迎,到7月29日,革命军事委员会不得不下发第594号令,追认红星犁铧锤子徽章应当作为帽徽(只有指挥员继续佩戴以红星图案为基础、增加兵种特征的指挥员胸章),并将其重新命名为“红军军徽-帽徽”(Красноармейский значок-кокарда)。

在这个时期,红军队伍中佩戴红星的方法十分混乱,有戴在帽子上的,有戴在胸前的,还有为了同时顾及两个命令在胸前和帽子上各戴一枚的;594号令出来后一段时间,仍能找到大量红军官兵在帽子上和左胸各戴一枚红星的实例照片。

红星的具体式样一开始也是五花八门。7月29日前,官方没有发布图例,事实上即使有图例,当时也无法通过电报发送;外省作战的红军部队大多继承帝俄的定制军服传统,承接订单的各地工厂和(制作指挥员胸章的)珠宝商,按自己对命令中“带犁和锤‘玛尔斯之星’”的理解各显神通:

科拉丝娜·捷维察:苏东军队帽徽发展史与欧洲社会主义国家的初心演变(一)

以上是几种极端的红星胸章。除规定的红星、锤、犁、月桂和橡木元素外,有在星星外弄光芒线的,有自行外套兵种色镶边的,有把五个角做成水滴形浮雕的,有在五个角里嵌上“РСФСР”(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的,甚至还有在五个角尖上加圆头的。

以上还不包括红星朝向倒转(单角朝下、两个角的一面朝上)的变体,下文会专门讲到。

1918年6月18日发布的军事人民委员第464号令给出了红星形状的第一个比例标准(外接圆和五角内接圆之比为36mm/20mm),7月29日又在594号令的附录里进一步给定了图样:

科拉丝娜·捷维察:苏东军队帽徽发展史与欧洲社会主义国家的初心演变(一)

甚至规定了制作星体的漆色应为“樱桃红珐琅”(эмаль вишневого цвета),黄铜合金中“铜应占60-65%,锌应占40-35%,允许掺入1.1-2%的其他金属”。

由图可见这一版图样中,锤子的锤头在左上、羊角在左、锤面指右上,锤柄指向右下。但实际佩戴时,可能由于背后开尾铆钉的焊接点设计原因(条令文字规定:“应在徽章背面中央焊接一双折铜板,形成一开尾铆钉结构,一尾较另一尾略短,两端斜切以便刺入布料中”,但其配图的焊点实际偏在左上侧),无论是“正常版”还是下面将要讲到的“倒红五星版”,星星几乎无一例外地被顺时针旋转了72度,形成了我们下文看到的锤头在右上、羊角在上、锤面指右下,锤柄指向左下的布局。在下文将提到的《看,同志!这就是红星》中,锤柄指向左下的戴法被追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