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拉丝娜·捷维察:苏东军队帽徽发展史与欧洲社会主义国家的初心演变(一)

布琼尼帽在内战中被各地的红军游击队自发仿制,有很多手工制作的实物。其中一些就是类似央视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形象的、只有一层布质大红五星的非官方版本。

科拉丝娜·捷维察:苏东军队帽徽发展史与欧洲社会主义国家的初心演变(一)

苏联自己各时代拍摄的保尔·柯察金主题电影中,柯察金戴布琼尼帽的形象。一层布质大红星帽徽(左、中)和双层帽徽(右,但保尔作为骑兵,其实应当配蓝色大五星)的形象都有。

布琼尼帽是红军继承大城市帝俄军需工业和仓库的结果之一。它原本是对俄罗斯古代传说中英雄骑士(богатырь)尖顶头盔богатырка的帝俄末期效仿,一战末期开始少量生产,革命时有相当库存,但尚未被大部分俄国军民所认知。随着布琼尼和伏龙芝的部队戴着这种帽子大杀四方,与苏维埃、红军尤其是红骑兵身份绑定的“布琼尼帽”(будёновка)名头迅速打响,并被30年代涌现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一系列反映俄国内战的文化作品牢牢固定下来。

红星(红色五角星)形象的产生与布琼尼帽有一定相似性,但更为复杂。下文将从“红星”文字意象、“红色”、“五角星”两个图案特征这三个方面加以探讨。

作为文化意象的“红星”的前世

众所周知,“红色”获得其现代的政治意象是由法国开始的。经过法国大革命、1848年革命和巴黎公社运动,象征烈士鲜血的正红颜色和“红旗”作为左派、社会主义乃至后来共产主义运动的象征已经稳定下来。

俄语中首次出现作为共产主义象征的 “红星”(Красная звезда)单词,应当来自А·波戈丹诺夫1908年出版的政治科幻小说《红星》。小说讲述了一位住在圣彼得堡的数学家列昂尼德(同时也是布尔什维克)被火星人拜访、并应邀访问(虚构的)位于火星上的共产主义(火星人)社会的故事,在革命前的俄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红星”就是设定中因表面长满红色植物而呈现红色的火星。

需要指出的是,从俄罗斯民族文化角度看,在基础词汇极度相似的各种斯拉夫语言中,“红色”几乎都为ervec词源衍生;唯独俄语中的“红色”——“克拉丝娜雅”(Красная)与“美丽”——“克拉丝伊维苡”(Красивый)同源。红色因此在俄国传统文化中自带“美好的”、“重要的”、“有价值的”等在西方、甚至其他西斯拉夫、南斯拉夫国家并不具备的正面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