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事实是,日本在上海租界的“侨民”,在淞沪会战前期,拿起了武器,成为日本侵略中国、屠杀中国人民的帮凶和“马前卒”。在淞沪会战初期国民党军进攻日军上海特别陆战队司令部的时候,这群潜伏的、武装起来的武装侨民,是帮助日本驻上海特别陆战队抵抗国民党军的主力,这群人还利用对上海环境的熟悉,给88师造成了不小的伤亡。

王世纯:看完《八佰》,感觉就两个字——拧巴

日本人民是无辜的,但军国主义帮凶不是

这些懂中文的“阮经天”们,在上海长期居住潜伏,难道是为了中日亲善而来?我不清楚这种用特殊个体美化侵略者形象的行为该怎么解释,也许某些给《八佰》打了8.3分高分的影评网站热评更能说明这个情节的用意:“管虎再一次用阮经天这个悲情的角色,将使用U型锁的小粉红抹黑的一无是处”。

所幸,审核人员最终删掉了这处充满争议的情节。让《八佰》的观众在观看影片时,观感稍微好了一点。可以说,恰恰是我们的审核人员,通过删减和审核的方式,拯救了这部打着“拯救业界”旗号的电影。

我们毕竟不能确认管虎导演的原片到底拍出了什么效果。影片里很多地方客观辩证地描写了国民党军队的种种缺点,不过,考虑到《八佰》在宣发时全然不提这些“历史正确”的桥段,很难确定它们有多少是在审核工作者的努力下突出或添加的,还是主创本身的意图。同时我们也有理由怀疑,主创是否弄清楚了镜头下小人物的劣性是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结果,还是中国人固有的“劣根性”。

而一个拧巴的“看客”的故事毫无疑问会遭到票房的报复,这也使得管虎必须要依靠一个“金马奖”为自己保底。

《八佰》+秦汉=金马奖?

为什么是金马奖?从“八佰”这个题材本身,就能看出端倪。

管虎不是外宾,拍国民党抗战叙事,有政治正确且商业成功的先例,一般而言,要想商业上取得更大的收益,选取打胜仗的“过瘾”题材,显然更为有利。但淞沪会战以及随后的南京大屠杀,是一场失败史,中华民族永远的伤疤。将这道伤疤拍摄成电影,成为警世箴言是中国导演很正常的选择,但对于一个投资接近9亿,预期票房15亿才能回本的商业电影来讲,选择“四行仓库”则不那么明智了——没有人愿意在商业电影上裹上沉重的历史包袱。

王世纯:看完《八佰》,感觉就两个字——拧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