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新闻 - 军事频道 - 科学频道 - 科技频道 - 财经频道 - 健康频道 - 标签频道

军事:晚清国防转型与近代海防格局的形成(4)

参考消息 2014-04-18 11:55:06

国防,海防,建设,战略,格局

  形成上述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清廷无力同时支撑海防与塞防所需军费。左宗棠部西征军费年需银800万两,在1876年即已积欠军饷2700万两。因此,左宗棠只能通过各省协饷等自筹西征经费,而在各主要协饷省份中,几乎包括了山东、浙江广东和江苏等所有沿海重要省份。左宗棠在西北用兵15年,实收各地协饷银达8800余万两。而其筹措军费总额竟高达1.2亿余两。这虽保证了西征需要,但也导致清政府财政窘迫,必然挤占海防建设经费。

  其二,东南沿海危机导致海上安全压力陡增。日本犯台之后,又觊觎朝鲜、驻兵琉球;俄罗斯则在中俄伊犁交涉之际,以庞大舰队施压于沿海北线,企图就此逼清廷做出外交让步。与新疆危机相比,清廷显然更为担心京畿安全。塞防的战略价值也必然大为降低。

  在内、外条件都出现变化,安全环境更为危殆之际,清廷开始着手对1875年的国防决策进行调整。此次调整的主要内容是加强海防建设。它推动了晚清国防转型的进程,并使中国近代海防格局最终形成。

  晚清海防格局正式定型

  海防格局是一种战略布局,体现了战略决策者对海防形势的判断及其应对之策。由于事关国防全局,对海防如何布局曾一度是晚清政治家反复争论的焦点。

  最先提出海防布局问题的是丁日昌。1867年底,他通过湖广总督李鸿章上奏“自强”八条,其中包括有“创建轮船水师,分为三阃”的建议。在1875年第一次“国防议”中,丁日昌再次明确坚持海上分区防御的原则,提出建设三支海军,并以“三洋并重”的海防格局作为建设目标。

狂踩
(20)
30.3%
点赞
(46)
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