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本土派无视中华民族光复台湾,台湾人争学国语的热潮开始于国民党政府迁台以前的史实,不但扭曲国民党“迁台推行国语”的历史,并编造“台湾华语”的说词,无非为了编派“国语/台语”=“外来/本土”的认知宣传。

然而对当时的台湾人来说,“国语”就是中国本土的共同语、通用语或普通话,而非外来的“他者”;台湾光复时的“国语政策”更非“他杀”,而是复活。

台湾本土语言文化分别在殖民地和新殖民地两个时期遭遇“他杀”与“自杀”;其间,民国政府推行“国语”,恰恰是要恢复台湾本土的语言文化。

台湾声韵学家竺家宁指出,“国语”是华夏民族的共同语,或叫雅言,或叫通语,或叫官话,其实是同一指称对象。

王睿:台湾强推“双语”与国际接轨?这是文化自我殖民

竺家宁教授讲学。资料图

所以,“国语”在台湾甚至早于闽南方言,在元顺帝设置澎湖巡检司时就已开始流传。这就可以解释《马关条约》后,为什么日殖总督府学务长伊泽修二会带一批通晓中国“国语”的翻译人员来台,显然亲历明治新政统一国语的他,固以为北京话在台湾是多数人的共同语。

1945年台湾人既恢复华夏身分,自然也恢复华夏共同语的使用权利。1946年,“台湾省国语推行委员会”正式成立,北京大学毕业的魏建功与何容在台担任正、副主委。他们面对日殖半世纪后台湾人的“失语”现象,提出《何以要提倡从台湾话学习国语》、《从方言学国语的理论》等文章。

还有在台山东人王炬担任语委会的训练宣传组组长,他著作的《国语运动的理论与实际》指出:“国语因方言而扩充其词汇语汇;方言因国语而发扬其优点。”

已故台湾史研究者曾健民解说,光复初期国语运动者的共同点在于认识到“台湾话(闽南方言)”与“国语”属于同一民族语言,只是前者在日殖时代受到压迫而变质,丧失了如同华夏社会各地方言的应有地位。而国语运动目的就在于驱逐日语垄断,恢复台湾包括闽南方言和国语在内的民族语言,并在方法上强调“从方言学国语”、“用方言的思路写文章”。

这种务实的科学态度,岂是伪本土派自编的“他杀”?

“抢救国文教育联盟”的经验

新殖民地伪本土派排斥“国语”,否认“台湾话”为中国方言,不过是因为“国语→北京话→国都→中国”的地缘政治关系,所以把同属汉语的“国语”、“本土语”对立起来。现在历史科和公民科的“脱中”教育都已到位,社会上涌动公务员废考国文、大学生废修国文的舆论氛围,确实是以“本土语”、“多语”、“双语”之名,对半残的语文教育施以最终打击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