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水,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打捞]:

  “蛟龙号”下潜至-7062米的深海,刷新了“入海”的纪录。但很多难度大、操作复杂的海底作业,仍需潜水员来完成。直接暴露在高压环境下的承压式潜水,依然是人类在深海极限面临的挑战。

  承压式潜水,主要分为三种:氦氧常规潜水、“潜水钟-甲板减压舱方式”潜水以及“饱和潜水”。

  潜水员从水面常压环境出发进行潜水,在潜水作业深度完成工作后,经过减压返回水面的潜水方式称为常规潜水,其深度限制为-75米。而借助“潜水钟”的帮助,潜水员的减压过程可实现水下至水面无缝对接,深度限制突破至-120米,这是第二种承压式潜水,不过工作时间不能超过一小时。然而,这两种潜水方式都面临着共同的危险——减压病。如果减压不当,体内原已溶解的气体会在血管内外及组织中形成气泡而导致全身性疾病。

失事后被打捞出水的库尔斯克号核潜艇

失事后被打捞出水的库尔斯克号核潜艇

  强大的水压和漫长的减压时间,阻碍了人类挺进更深海域的步伐。不过,这道坎终究会被逾越。美国潜水生理学家邦德在1957年提出了“饱和潜水”理论。简而言之,饱和潜水的潜水员平日生活在船上密闭的高压饱和舱中,舱内压力与水下工作深度相一致;需要作业时,潜水员经由过渡舱进入潜水钟,潜水钟放入海底后,潜水员出钟作业;作业结束后再由潜水钟返回生活舱休息,以待下一班作业。考虑到人的生理和心里承受能力,饱和潜水的高压暴露时间一般不超过28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