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经过紧张的抢修,潜水钟被勉强拉回船上,幸而没有出现大意外。郭杰说:“现在有经验了,遇到任何情况,只要停下来,找到问题再解决,潜水员都是安全的,没有必要去抢那几分钟。”

  而在饱和舱内,张伟平同样也遭遇到一次麻烦。由于自动送氧阀门一度失灵,过量的氧气被送入舱内。为了避免氧中毒,张伟平按照指令做了通风措施。“现在操作上已经取消了一切自动装置,全部采用手动方式,这样才能万无一失保证舱内潜水员的生命安全。”在出现过那次小状况后,金伟对生命支持系统的操作规范做了更为详细的改进。

  最终,先后两批共12名潜水员一起克服了高压负重、空间狭小、体力消耗、生活枯燥以及首次参加饱和潜水的巨大心理压力,出潜28人次,在高压环境下生活了390小时,深海工作126小时,圆满完成了任务。作为潜水监督,郭杰感到自豪——那一年深海维修工程中,最终只有他们赶在12月30日完工,其他聘请外籍潜水公司的工程都被做成了“跨年作业”。

  深海再挺进

  上海打捞局已经立项,准备向-500米饱和潜水挺进。

  完成实战“零的突破”,工程船上有一位老人激动万分,一块压在他心中20多年的石头终于落了地。这位老人就是中国饱和潜水史上不得不提的人物——上海救捞局原局长叶似虬。

  叶似虬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潜水医学系。大学时代,他就迷恋上了潜水这个行业。1982年,他和潜水同仁们,漂洋过海,闯入“潜水王国”法国。在那里,成熟的饱和潜水技术让他深感吃惊。中国潜水出路何方?一颗倔强的种子在叶似虬心底破了芽。

  2000年,震惊世界的“库尔斯克号”事件,再次触动叶似虬的内心。那年8月12日,俄罗斯海军在巴伦支海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其新型核潜艇“库尔斯克号”不幸沉没,118名官兵葬身海底。时任俄罗斯总统普京,迟迟不肯接受外国的救援——这艘核潜艇的秘密太多,俄罗斯不愿让外国人接近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