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混合气体保障了潜水员的生命安全,但也同时让他们说话产生声线较高的“氦语音”,交流并不顺畅。当然,随着科技进步,“氦语音”已经能够在设备上得以修正,这是后话。

  “更为关键的是对舱内氧分压的控制。”金伟说,这才是“性命交关”的大事。氧分压指的是溶解于血液中的氧所产生的张力,若过高会造成“氧中毒”;若过低则产生缺氧,影响减压速率。当时根据法国的操作守则,生命支持人员将舱内氧分压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在这个岗位上,24小时都有人盯守,舱内6人的安危完全寄托于此。

  由于时间紧迫,加压数小时后,潜水员便马上投入作业中。金锋“照例”一马当先。此前已有21年潜水经验的他,在-103.5米的地方看到了从未见过的情形:身边游过的石斑鱼足有两米长,比人都大;海鳗呈现站立的姿势,两只眼睛在探照灯的照射下发出慑人的寒光。“这些鱼发现我们也很好奇,一动不动地看着我,我们到哪它们就把头转向哪里。”因为海鳗具有攻击性,所以潜水员们尽量不去招惹它们。就这样,金锋和搭档胡建在鱼群的“注视”下,开始了我国第一次饱和潜水作业。

  卸下螺丝,拆下大法兰,更换海底软管,安装拧紧。这个过程说来容易,但在深海中操作起来,绝非易事。海底作业就像在太空行走,浑身使不出劲儿,稍用一点力,整个人就会飘起来。在海底作业近7小时后,筋疲力尽的金锋和胡建重新游回悬在头顶的潜水钟。在起吊潜水钟的过程中,意外发生了。起吊系统的液压管路突然爆裂漏油,郭杰在船上看着潜水钟悬在半空中晃晃悠悠,十分揪心,“当时没有经验,一心想把潜水钟拉上船,于是强行启动起吊机,结果管线中液压油直接喷射而出,潜水钟一点一点又滑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