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此前已进行数百次的压力和密封试验,但对于首次实战的把握究竟有多大,当时谁也说不上。10月7日,国际潜水承包商协会、中国船级社派人整整用了3天时间,对设备、人员资质进行了上千项严格的审查,最终检测出200余项问题。“不过当时业主单位发现,除了没有逃生舱这一条外,其余的都是操作上的文字表述不够准确,设备和流程上均没有问题,于是双方决定:开工!”

  郭杰对着潜水队员,只简单地说了两个字:“谁上?”

  “我是党员,也是潜水队长,我上”。金锋毫不犹豫地说。半夜里,他带领储永林、徐震涛、胡建、沈峰、张伟平等5名党员潜水员组成了我国攀登世界潜水技术巅峰的第一支队伍,进入了饱和舱。里面有6张上下铺的床,而过渡舱承担了卫生间的作用。这里没有电视,没有音乐,更重要的是——没有“空气”,而只有氦氧。他们将在这里与世隔绝地生活、工作,向着深海领域挺进。

  在鱼群注视中完成“首秀”

  在-103.5米,身边游过的石斑鱼足有两米长,比人都大;海鳗呈现站立的姿势,两只眼睛在探照灯的照射下发出慑人的寒光。

  潜水员进入舱室后,舱内压力便逐步加大。“按照预定的速率加压,直到相应深度”。郭杰当时操作得异常小心仔细:“输送进舱内的气体配比也是经过精心测算的。”可以说,任何一个环节出差错,舱内人员便危在旦夕。

  担任“生命支持系统监督”的金伟,1982年便在理论上和“饱和潜水”有过接触,是一位老资格的潜水医生。他介绍说,人们平时呼吸的空气是氮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但是在高压状态下,氮气容易引起中毒,同时由于氮的分子量较大,会给潜水员呼吸造成很大的阻力。在这种情况下,专家用分子量小、安全系数高的惰性气体氦气取代氮气,与氧气混合后供潜水员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