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降低超音速气流至亚音速;
  • 3、避免附面层对发动机影响;
  • 4、避免激波直接影响发动机并用来压缩减速气流;
  • 早期的螺旋桨战斗机的发动机大部分都在机头,所以也就不存在什么进气道,而现代喷气式战斗机的发动机都在机体后部,因此需要将气流引导只后半部分的发动机,因此进气道的设计是一场非常考验战斗机设计基本功的活计,比如下图就是F-35的进气道穿过机体:

    除了引导气流这个最主要的功能外,其他功能也非常重要,比如降低气流速度这个问题,超音速是现代战斗机的基本要求,但无论是涡喷还是涡扇发动机都无法“直接面对”超音速气流,因为会产生激波导致发动机喘振甚至停机,因此必须将气流减速。

    减速气流的原理其实不难,用压缩型进气道即可,气流压缩后同时经过同一截面的气流量增加但速度下降,也就满足了将速度降低到音速以下的需求,所以超音速进气道一定会是一个压缩型进气通道。

    附面层与超音速激波

    高速下空气可以看成是一种粘滞性的流体,在远离机体表面的区域运动时的“自由空气”的流速相对均匀,但在靠近复杂机体表面时却不是层流状态,而是流速、方向都是混乱的涡流状态,这层乱流会扰动发动机进气状态,一下子有大量空气、一下子又没气、或者气流不稳定,因此在正常情况下都需要将这附面层剥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