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解决激波与进气道压缩的问题,有像幻影-2000和F-104的激波锥,也有像F-15的矩形倾斜放气的进气道,而为了解决附面层问题也基本上逃不出几个设计方式,比如隔离附面层有附面层隔板(比如F-4、歼-8等),还有皮托管方式伸入大气(比如F-16和歼-10A以及阵风战斗机等),再有就是一并解决俩问题的是用DSI进气道!

幻影的激波锥

DSI进气道,看着容易,实现极为困难

DSI进气道第一个实用化的是中国,但这种进气道却是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在1990年代开始研究的,1996年,第一架装有DSI进气道的F-16试验机首飞成功。这架F-16战斗机实现了2.0 马赫的飞行速度,且操控性能与原版的F-16战斗机相当。甚至在亚音速下的一些性能也得到了提高。

DSI进气道省掉了死重的附面层隔板以统,从复杂结构转变为极简模式,节省了大量体积与重量,并且机体内部还多出一块空间放置设备。另一个优点还将超音速气流减速压缩技术整合到了同一个结构上,也就是说一个DSI结构整合了附面层与超音速气流压缩技术,简直就是天才设计。

在F-16的DSI进气道之后中国的FC-1也采用了这种进气道,之后就是F-35,J-10,J-20以及J-35,甚至中国的JL-9教练机也采用了这种进气道,看着这玩意儿非常容易,毕竟中国完全已经白菜化,真的是这样吗?